药鼎记直播
累积参与直播人次近300W,超500位上市或准上市企业决策层参加
大咖分享
全部
AI制药
基因治疗
制剂
抗体
综合
生物药
创新药
制剂创新
原料药
外贸出海
药企转型
技术分享
大话C游
更多
专家分享
全部
行业
眼科
技术/立项
原料药中间体
大数据
生物药
制剂
创新药
更多
药融云端直播
汇聚行业头部资深专家,深度分享前沿干货知识
全部
新药研发
制剂技术
AI创新
其他
更多
药通社
专注医药政策法规、研发技术、立项转化和GXP
全部
制剂
研发
中药
药政法规
临床
分析
注册
原料药
生产
立项
检查
辅料包材
BE
更多
独家观点
行业资深大咖,独家解析全球前沿医药
全部
制药相关
行业分析
投资立项
前沿技术
企业分析
CXO相关
更多
Q&A知识
来自医药界顶级大咖一对一解答
全部
大话C游
技术分享
药企转型
外贸出海
原料药
制剂创新
生物药
综合
抗体
制剂
基因治疗
AI制药
创新药
更多
你们用植物干细胞培养的人参,需不需要把里面成分提取出来?

王明照CEO
不需要提取。北京中科院有个教授就很厉害,他当时传统提取了RdE,主要是针对白血病。但是它1000公斤人参才提取一公斤,所以它的含量只有1/ 1000,所以它的成本就非常高了。病人吃一个疗程差不多接近2万块,快成天降药了,所以他也很难实现市场应用。
 
其实我们在做研发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考虑最后终端消费者的接受度,我认为这个开发也不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我们如果老是在实验室做研发,那是可行的,但是其实应用到市场的时候,我觉得还是要更多考虑市场人群的接受度。

2023-05-05 365
你们有没有对植物干细胞做基因改造?另外,植物干细胞培养的人参成本怎么样?

王明照CEO
其实我们在做食品,特别是做人参的时候,肯定是坚决杜绝转基因进去的。但是我们在做合欢的时候,因为应用于化妆品行业,我们就转了100多个基因进去。但是我们在做人参的时候,一个就是我们模拟它的生长环境,第二就是它需要暗培养,需要紫外线照射培养,所以我们用的培育方法,全都是按它整个生长需求,我们给配的粮食和匹配的生长环境,所以这里面是没有转基因的。
 
很多传统中医里面开的人参,它必须是60年的野山参,但是目前在中国已经不可能实现了,因为60年的野山参太少了,并且价格非常昂贵了,上海拍了一个350年的野山参,拍了1000 多万,其实现在很多野山参基本上就是一年一万,按正常60年的,要60万人民币的价格,但是目前我们这个基本上就1克也就100块钱左右。如果我们控制癌症,基本上一天建议他喝3克左右就够了,所以他成本是非常低的。如果我们控制癌症,基本上一天建议他喝3克左右就够了,所以他成本是非常低的。

2023-05-05 547
大家都是在体内实现多酶的反应,如果我们要在体外实现多酶的催化,是不是只能用到您的体外多酶分子机器技术?

张以恒主任
在医药行业其实以前就叫多酶体级联催化,比如像那些制药厂,他一直用这个方法做医药中间体,像默克,他们一直在做。有些传统的化学合成,现在开始越来越多地被酶催化取代,因为选择性手性好,所以这个领域其实做得很多了,而且也产业化了。比如很多抗肿瘤药物,它就是用体外的酶催化做的,但是为什么我们想和它做区分,因为它做的高值产品,量特别小,所以它可以用一次性的酶,甚至常温酶,它不追求酶的稳定性,它不管酶的生产制造成本,因为它的产品附加值高。
 
而对我们这个体系来说,我们为什么强调做大宗产品,所以我们在构建的时候就特别小心,要把酶做的便宜,能实现大规模制造,所以在这点上是有区分度的,但是它里头有很多共性技术,比如酶怎么筛、怎么用酶,比如制药行业,他们很喜欢用常温酶,他们不喜欢用高温酶,因为对他来说他不在乎酶的稳定性。另外,它在反应的过程中,很多医药中间体是不稳定的,它不敢升温,而在我们的反应过程中,我们想要升温,我们想要提高反应速度,所以这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应用场景。

2023-05-05 365
你们这个无细胞技术在产业上已经有应用了吗?
无细胞技术本身作为一个科研工具,市场上很早就有试剂盒在卖,都是些进口品牌,价格也非常贵,蛋白的产率比较低,其实它很难满足现有的生物医药研发或者工业开发的需求。
 
另外在生物医药应用方面,像我刚也提到了美国有两家上市公司,用无细胞技术做药物或者疫苗管线,当然它更多强调的是功能,就是接入无细胞实现定点的非天然氨基酸的插入,最终去获得具有特殊功能或者单一性成分更好的药物或者是疫苗。

未来我们希望来把抗体、细胞因子等变为大健康的产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成本做低,按照原来的方式生产,成本肯定是偏高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选择?用您这种
确实要看最终单位蛋白的成本,其实如果从生产流程上来说,像我们采用的这套无细胞系统,它本质上还是基于微生物发酵的一套无细胞系统,因为前期也要做微生物发酵的事情,你在做完微生物发酵以后,还要把细胞给破碎掉,加一些氨基酸的底物在里边,它从成本上来说,势必要比这种原核的发酵要多一点。但是如果折算到单位体积发酵体积的蛋白产率方面,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比如一升的微生物发酵只能产生十个毫克的蛋白,但是如果一升的微生物发酵体系,把它做成无细胞体系能产100毫克的蛋白,那这个蛋白产率就可以覆盖掉多出来的那部分成本,甚至能够更有优势,这个时候,可能无细胞技术,就是比较好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你们的无细胞技术与传统的细胞工艺相比,有哪些优势?
我们无细胞技术其实它有三个核心优势:
 
第一个就是快,无论是在研发的过程当中加速研发,还有在这种特殊的应用场景,比如军方在战场上快速的生产疫苗,快。
 
第二个就是它的各种高通量,可以短时间内,平行的去表达很多的蛋白,成千上万个。
 
第三个就是刚才提到的利用无细胞技术生产这种细胞难表达蛋白或者是对细胞有毒的蛋白。
我觉得这是无细胞跟传统的细胞相比,最核心的3个优势。

你们用无细胞技术做抗体、疫苗、各种细胞因子等类似的产品能不能替代原有的细胞生产工艺?成本对比情况如何?
张教授在讲的过程当中也提到了,对于蛋白生产本身来说,可能对于一些高价值的蛋白,它的生产成本本身并不重要,它的功能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用无细胞技术其实可以实现很多细胞做不出来的蛋白,比如有细胞毒的蛋白或者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像美国做无细胞蛋白表达平台的公司,他用无细胞蛋白表达,把非天然氨基酸给插到蛋白序列当中去,那它就实现了功能上的突破,传统你用细胞去做这件事情是非常低效的,用无细胞可以实现质的突破,还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但是对于生产一些大宗的蛋白产品,比如很多工业化的一些酶,可以做到几百块钱一公斤,或者更便宜的水平,这些东西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用无细胞的技术去做,用现有的成熟工业技术就可以去做了。真正无细胞它的优势在于,传统细胞很难生产的或者高价值的蛋白上。
 
成本方面还是要根据具体蛋白来分析,比如刚才张教授提到的工业酶,可以做到几百块钱一公斤,非常便宜。在目前阶段,无细胞肯定难以做到这种水平,所以未来对于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来说,它的选品是很重要的。像这种工业化便宜的几百块钱甚至几十块钱一公斤的产品肯定不适合用无细胞的技术去做,这个无细胞技术更适合做一些高价值的或者它的生物学功能用细胞做不出来的东西。

您刚才提到用淀粉制能源,为新能车供能,但是淀粉作为储能物质,再用酶催化,这是一个能量缓释的过程,这个效率能满足新能源车短时间内高能荷的放电需求吗?
这是一个工程上非常核心的问题。比如一个小型氢能源汽车1小时需要1公斤氢气,一辆 SUV需要2公斤氢气,那么如果我要开车,这个产氢速度一定要满足1小时1到2公斤氢气,因为有这个目标,你可以反过来算糖代谢的速度。
 
举几个例子来证明,其实我们在过去十几年里把产氢速度提高了1000倍,如果要满足1小时1公斤的产氢速度还要提高10倍。但是我们从工程上来说,我认为完全是可行的。
 
微生物的糖代谢速度最快差不多每小时10克糖,这种微生物一般指运动假单胞菌,它是这个代谢速度,几乎是微生物的上限。我们也知道酶催化一般反应速度是微生物代谢的10倍以上。基于这两个事实,还有日本人以前用甲酸脱氢酶生产甲酸产氢,它的最高速度也已经满足了开车需求,也就是只要我们往下做,我们就能大幅提高产氢速度,所以我们对未来产氢速度能满足现场现用还是很乐观的,从工程来说,我看到了上限,我不觉得这有什么障碍,而且我们很多新技术都还没用,比如微通道反应器大幅提高反应速度、酶催化反应速度这些技术都还没用呢。

您刚才提到用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制塔格糖等等,采用的是多酶体,那这个酶的稳定性如何?
一开头先要挑自然界稳定的酶,因为我们需要长期稳定,所以我们一开头挑的都是高温酶,这些高温酶的生长温度是在80度以上,然后我们把这个酶在大肠杆菌表达,很多酶它在常温就是稳定的,比如最常见的PCR的Taq酶就是高温酶,所以把它温度降到60度、50度它会非常稳定。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还不满意,我们再进行固定化,一做固定化,它的酶的稳定性能提高10倍甚至100倍。但我们一定要强调低成本固定化,比如在中国最常见的固定化手段是树脂固定化,树脂固定化存在很大的局限,第一个树脂成本贵,第二个是酶被固定化以后,它的酶活损失很大,也就是在很多酶活很低的催化过程中树脂固定化是无法使用的,所以我们现在花了很多力气研发这种通用型的、低成本的酶固定化技术。

有用烟草做蛋白,也有用水稻做蛋白,那是不是可以用竹子来做蛋白,成本会不会更低?
其实看蛋白的价格,蛋白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做高值蛋白,实际用什么植物都可以做,烟草这些都可以做。还有一种是低值蛋白,比如要做大豆蛋白,大豆蛋白几乎是植物蛋白里最便宜的,那么要和大豆蛋白比,几乎现在没有什么东西能做得比它便宜,所以像我们这个体系,比如我们很重要的是做酶便宜,我们现在是微生物发酵,酶的成本可以降到100人民币每公斤,在未来我们相信最便宜生产酶蛋白的方法是用烟草做,能做到50人民币每公斤,比现在成本还能降一半。至于做那些高值蛋白,其实用植物还是用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因为它价格贵。如果你要做药物或者做疫苗,这个制造成本其实真不重要,重要的是功能。

您用秸秆制淀粉,淀粉制肌醇,制氢,制健康糖等等,这些产业化好不好落地?
其实我讲的50万亿市场,其实有分级,比如最容易做的肌醇是成功的,因为它其实在生产过程中只要解决酶的成本,它不需要涉及到辅酶,那么它就很容易产业化。下一个产业化的目标就是健康糖,只要酶便宜、酶稳定,成本就降得很低,这已经是一个万亿市场,第二个万亿市场、十万亿市场就是人造粮食,其实这些过程都是不需要辅酶的,只要酶稳定、酶便宜这件事就能产业化,这两件事都是可行的。

听您讲的逻辑淀粉制氢,淀粉能产各种,就感觉淀粉能造万物,您能不能谈谈这块?还有天宫所之前有个很轰动的二氧化碳制淀粉项目,大家觉得成本可能会很高,您是怎么看待这块
体外多酶分子机器,其实我们很早提出这个概念,其实我本身就是做发酵的,然后突然跑来做体外,大家觉得经济上一定算不过去。其实这有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酶的生产成本很高。其实传统学术界的人,他认为酶很贵,比如像崔总刚才讲的,他生产特殊的蛋白,1毫克几万人民币或者上百万人民币都有可能。其实在工业界生产工业酶,它的成本做得很低了,我们现在能做得到,比如大肠杆菌包链酶高密度表达,我们能做到250人民币每公斤,在工业上做分泌酶,比如李氏木霉、枯草芽孢杆菌、生产纤维素酶、糖化酶,它们的生产成本已经降到100人民币每公斤,所以酶可以做得非常便宜,比学术界便宜100万倍甚至1亿倍,也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件事情,其实已知的事实就是酶一旦固定化,酶会变得非常稳定。比如工业上生产果葡糖浆,一公斤固定化酶能生产15吨产品。
 
所以基于这两个事实,也就是酶可以做得很便宜,酶可以长期稳定,在多酶分子机器,哪怕煤很多,最后整个机器的成本会降得非常低。比如生产果葡糖浆,在整个过程中酶的催化成本每吨产品低于30块钱人民币。淀粉酶水解,每吨产品做出淀粉糖,它的成本也低于30人民每斤,也就是其实这个酶的成本可以压得很低,这就是已知的事实。
 
回到二氧化碳制淀粉,如果酶变得很便宜,其实核心成本就是电的价钱,如果电的价钱是0.59元一度电,按现在的生产方法做出来,淀粉还是很贵。但是在未来光伏大量使用,电价可能降到2毛的时候,尤其是中国有很多垃圾光电是没法并网的,这些电其实完全就是浪费掉的,当你有这些垃圾电的时候,它的成本可能在1毛每度,这时候你来固定二氧化碳,生产出化学能,淀粉长期储存,那么成本就能降得很低。
 
如果核聚变成功了,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需要一个储能介质,淀粉就是很好的储能介质。其实回想到自然界,生物体就是用淀粉做储能介质,植物用淀粉在种子里储存,人体用淀粉也是糖原在肝脏中储存,微生物也储存淀粉做储能的材料,也就是淀粉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储能介质,它需要的时候可以反向使用,产氢、产电,可以制造万物。

原创报告
独家原创专业报告,有深度,有广度,深度解析产业/细分领域发展底层逻辑和未来前景
全部
外部环境观察月报
外部环境观察周报
市场报告
靶点研究报告
白皮书
其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