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厂转型过程中,如何有效盘活老品种?药厂转型后选择品种的筛选标准是什么?

品种筛选药厂转型仿制药
王波 2024-03-14
分享
史凌洋
132
我们企业是2018年开始转型的,我们转型有个背景,主要原因是当时海通药业是深圳海普瑞建设的,所以他相应的设备、硬件条件是比较完善的,因为海普瑞当时的定位是要做国际化。我们2018年选择做CMO实际上是顺应国家政策,同时也是基于自己的一些硬件体系能力,作为一个传统的制药企业,又经过外向型、国际型的一家公司先进的生产制造理念改造之后,我们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出的选择。
 
实际上2018年国内企业在做的很多,但是真正为CMO行业发生的企业并不是太多,大家都是在默默地在做。其次就是我们快速地建线。如果现在再继续向着这方面转型意义不是太大,因为仿制药爆发就是从2018年开始,很快就展开了集采。
 
对于仿制药比较严峻的局面,我分享两个方面。
 
第一个发现就是现在我们所谓的50%到60%的降幅,这个降幅数据是不全面的,也有一定欺骗性。我们对这个数据深刻地解读,这里面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实际上不算第六批,从第七批开始我们的医保在招标的时候给到的仿制药限价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限价相对于前五批来说,它的限价是大幅降低的,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这个降幅,在范围内没有大的波动情况下,意味着这个分子的中标价实际上是大幅降低的,真正缩水的是中标价缩水。
 
其次我们研究了一下关于前九批的平均中标供应企业数量。从扩围开始,中标的企业平均值在2.1左右,,很多产品是两家中标的。从扩围一直到第九批,我们抛开第六批专项,我们发现平均有效中标供应企业的数量是呈线性增长的,到第九批的时候其实已经达到了6.1,也就是第九批有效的中标企业每一个品种超过6家。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符合第十批集采的仿制药已经超过百个了,我们要从里面挑出四十几个做第十批,那我想超过15家以上过评应该是没问题的,这样中标的供应企业数量应该还会增加。这是我们对纺织药集采,从严肃医疗的角度来说,因为大部分注射剂如果不中集采,还是很困难的。另外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从2023年开始口服药品、外用制剂,包括口溶膜,这类偏消费属性的院外产品非常受追捧,其实可以看到一年报上去有三四十家的外用制剂。
 
还有一个现象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些年出现在资本化、数字化武装的新销售势力,第三终端、OTC和电商对原有企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冲击很大,非常大,我认为未来还会更大,因为药品虽然相对特殊的商品,但是它毕竟还是商品,还是有市场要遵循的原则。所以如果不是原研化的专利药,过专利期之后能够在市场上有较强品牌影响力的产品,未来在院外市场上我认为竞争也会激烈。
 
对于一个传统制药企业,我们企业所做的选择,我们认为第一步转型是成功的,第二步我们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作为仿制药企业,基因就是以制造能力,以稳定为核心的,我们还是在往规模化发展。我们对规模化实际上有五个定义:
 
1、品种多样化,一两个品种,十个、二十个个品种是不足以支撑一个仿制药企业成长的。我们可以看到像山德士、Mylan这些国际性的仿制药企业,他们在美国的ANDA数量一般都是 2000个上下,甚至更多,所以我们目前的有效批文是接近200个,在产七八十个。
 
2、产线的多样化,我们各种各样的生产剂型都要有,我们除了小容量注射剂,还有冻干、口服、胶囊、片剂、颗粒,我们现在还有半固体制剂,接下来我们还会新增一些剂型。
 
3、产能的规模化,我们现在小容量注射剂的产能应该超过6亿值,每年还在几条线的建。仿制药是一个成熟的工业品,它就遵循一个逻辑,就是规模效应。
 
4、数智化、智能化。我们在管理上尽量做数字化管理,未来我们的发展也是这个方向,其实药品生产的智能化程度还是很高的,越少的人为干预它的质控稳定性越好,所以需要更多数智化、信息化的东西。
 
5、市场全球化,我们2024年一个重要的战略,就是以自有品种发起高强度的国际认证,一般的企业如果想通过弱药证的方式走非洲市场,我觉得可能还是挑战会很大,未来可能都是要走WHO的一些认证,而且价格非常低。
 
以上这些是从规模化我们在做的。
 
第二个,还是坚持把我们的CDMO做深、做透、做大。一个就是我们的CDMO合作模式是灵活可靠的,除了传统的CRO公司持证人之外,也有很多是销售转型的B证企业,做原料转型的B证企业也很多,而且我们还有很大数量的制药工业企业,所以我们在CDMO上合作模式还是比较灵活,但是关键是可靠。其次是生产质量,生产质控稳定可靠。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