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脂质体立项从哪些方面考虑?
孙志娟
新药项目
改良型新药
2022-12-08
我们是从这几个角度来看得。第一,我们首先会看市场,中美两国的市场容量有多大,永远要先看临床未满足的需求在哪里,药做出来能不能临床获益。
 
第二,要看药学属性,从药学属性上要论证,这个药能不能用脂质体来做,不是所有药都能用脂质体来做的。
 
第三,要看我们能不能做出来,我们会做 POC 的论证,会做实验室批次的摸索,看我们能不能做出来。我们不是所有的脂质体都能很顺手去做也要结合我们实验室特点。
 
还要其他涉及到未来注册要考虑,比如辅料中国有没有,能不能合法用。中美两国同时上这个产品两国的监管要求也是要考虑的。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适合的剂型
孙亚洲
儿童药研发
2022-12-08
口腔速溶膜是适合,尤其是婴幼儿。还有强生的美林布洛芬做成混悬液和滴剂,泰诺林做成混悬滴剂和口服溶液,这两款药已经变成家庭常备药。以布洛芬为例,为什么它要做成混悬液还要做个滴剂,因为主要在于药物溶度不同,滴剂是4%,混悬是2%,两者给药体积量就不一样,对于婴幼儿来说,特别是半岁以下的儿童,嘴小容量小,2%溶度体积大了给不下去,而且要多次给药,这对半岁以下的婴幼儿难度较大,所以就4%溶度的。所以大家做儿童药改良不要老想着往高精尖方向跑,而是要考虑,改良是不是解决了临床需求。

儿童药开发和成人药有什么差异?能不能从多维度谈一谈儿童药开发?
孙亚洲
儿童药研发
新药项目
2022-12-08
做儿童药,大家要先从几个角度考虑,儿童用药和成人不一样,成人的药代动力学,它只分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差异。但是儿童不一样,儿童要分年龄段,他不同年龄段,由于他的脏器、免疫系统和酶系统成熟度不一样,他对药物代谢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就导致他对药物代谢能力,药效体现、毒性反应都会不一样。年龄段差异导致儿童用药差异非常大。
 
第二,大家做儿童用药,往往是从成人用药的临床试验外推延伸。但是外推延伸有很多的限制性,局限性,不是完全能够照搬的。所以你要做专门的儿童剂型,必须原药是已经做过专门的临床实验,它至少通过成人用药外推一部分,然后有一部分在儿童试验确认它的临床价值。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临床试验,甚至幼年动物的药理毒理实验来证据来证明用在儿童身上是可行的,才能真正做儿童用药,你不能照搬成人说明书,拿来做儿童用药,那是行不通的。
 
儿童用药有个非常强烈特点,如果儿童用药改剂型,又没有儿童用药的临床试验又要去做临床,那几乎是天方夜谭。那儿童用药改剂型如何改?只能在已有儿童临床用药的基础上,你只需要通过成人做BE来改剂型,做一个适应儿童用药的剂型,改善它的口感,利于儿童服用,这才是你的方向。
 
比如儿童用的维生素 K 的注射液是做成预灌封的,成人是注射器的。预灌封的特点是注射针特别短,如果进行皮下注射,给儿童打针,怕他又哭又闹,儿童的皮下又薄又娇嫩,要想准确的注射到起皮下特别难的,所以就给他做成了预灌封的。

介绍口腔速溶膜的概况,包含适应症,目前的研发情况,应用到哪些的治疗领域。
尹莉芳
新药项目
改良型新药
2022-12-08
口腔速溶膜是一种口服制剂,它可以解决一些吞咽困难的问题,解决吞咽困难还有口腔崩解片,口崩片存在易碎的问题,在包装存储相对严苛。口腔速溶膜易于携带,入口即化,并且可以养胃,改善片剂胶囊难吞咽的问题,使患者容易吞服,特别适合儿童、老年人、精神疾病类人群。口腔速溶膜不需要通过水,只需要通过口腔粘膜和舌下给药快速起效,对一些急性症状比如晕车或过敏性发作等有很大的好处。还能改善精神类药物的依从性。
 
我们国家目前有几十个口腔速溶膜,按照二类改良新药最早获批的是豪森的奥氮平口腔速溶膜,它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2021年齐鲁的孟鲁司特钠,它是治疗儿童哮喘的。还有很多在申报的。在国外,实际上美国和加拿大在 03 年到 07 年推了 50 多种口腔速溶膜,他把以前的胶囊片剂开发成这个膜剂。2020 年全球口腔速溶膜,在 OTC 和保健品销售额大概 2500 万美金。FDA批准上市的口腔速溶膜有80多个,日本批准的有77个。
 
但是它相对于传统的口服固体制剂还是有差距。口腔速溶膜载药量不能太高,大概几十毫克到一百毫克以内。实际上它不是所有的药物都能用这个技术,并且也不是所有的适应症能够做成口腔速溶膜,所以它上市的还是有局限性。

谈一谈整个脂质体这块应用的特点、前景及其局限性,应用到哪些的治疗领域。
孙志娟
新药项目
改良型新药
2022-12-08
脂质体主要分为三类,壳内脂质体和夹层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壳内脂质体,多柔比星脂质体比较典型;夹层脂质体,代表药物两性霉素B脂质体;多囊脂质体现在研究比较热烈的产品是伊立替康脂质体。
脂质体行业的三大神问,第一,能包进去吗?美国的脂质体商业化的包封率是99%到100%,这是美国的标准。中国可能还要往上提。第二,能释放出来吗?释放出来在体外溶出曲线上,我们能看到它媲美RLD参比制剂,体内能做出BE结果。第三,能生产出来吗?在生产工艺上,脂质体不是很稳定,生产上有难度。美国的多柔比星脂质体基本上现在就是 3000 只,达不到1万只。一方面原因是,它放大不是线性的,非线性的放大过程很难,稳定性很差。另一方面,在美国,不管是原研还是仿制的脂质体产品少,没有必要进行价格竞争,所以它的价格很高,产量要求就不会太高。
 
脂质体并不是一个新的技术。从美国方面,脂质体总共批了 20 多个脂质体,在研的可能有上百个脂质体,中国 nano medicine 我看到在研发中的trial 的数量,两年前是 497 个,现在应该更多,这其中 70% 用的是脂质体的技术。那么脂质体主要的挑战是它的稳定性,另外还有对设备、辅料的要求。
 
虽然有很多挑战,但是大家依然看好,因为它有几大优势:第一,它有靶向作用,在被动靶向方面已经通过它的 EPR 效应,到达一些疏松组织进行渗透,形成缓控释。比如在肿瘤、肺部组织,在皮下组织的应用,一个是美容产品的递送,一个就是局麻药,它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这在美国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第二,脂质体在包裹小分子的时候,它不光可以包一个,还可以包两个,这样就可以进行合剂,我们看2.1新药中国去年只有3个,做合剂是脂质体的另一个方向。
 
希望以脂质体为载体的 nano particle 能够带着药物突破血脑屏障,这是努力的一个方向;脂质体拓展到LNP领域,可以递送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