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处方药转为OTC的条件和程序是什么?
王立峰
中国处方药
2024-04-19
OTC不算是改良,因为这个在美国是属于505b(2)的范畴,在中国处方药改非处方药正常属于一个补充申请,属于安评中心处理的事情。在2018年,其实药监局曾经有个征求意见稿,需要在OTC的审评和审批上适度放开,但是征求意见稿后来一直没有被批准,所以现在OTC的政策还是延续着20年前的,目前国内的OTC审评审批明显落后于全球的步伐。实际上从降低医疗负担的角度来看,我们建议要还是要放开OTC的监管力度,毕竟从医保负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OTC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刚才波总问到如何申报或者转化OTC,这个在中国相对比较麻烦一点,我们的程序也比较窄,主要靠申报,国外甚至有公众的呼吁都有可能转,在中国其实是很难转的,需要比较大的流程。另外中国还有个比较特色的点,就是中药一些产品可以做成OTC。基本上围绕着两个原则,第一,你也要证实你的产品有广泛的应用,第二,证实你产品的安全性。因为一个处方药转换成一个消费者能自行购买的OTC药物,购买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必须保证购买者在可控的范围内不要吃出问题来,因为毕竟监管部门还是很担心的。我国对OTC的监管在原则上是广泛使用安全,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至于细节上,我们这几年碰见安评中心否定申报OTC最重要的还是临床应用的广泛性证据不足。
吸入给药技术在核酸药物递送中是怎样应用的?有哪些突破?
侯曙光
吸入给药
2024-04-19
刚才我是以化药为例,其实我将在药融圈3月8号成都开会议讲“核酸药物的吸入研究”。对于核酸药物大分子药物来说,面临着核酸药物的设计,加上递送技术平台,经常用的是脂质纳米粒,再加上吸入的平台,它是三个平台缺一,就是核酸药物的设计平台,药物递送平台,最常见的就是脂质体纳米粒的平台,两个平台结合以后,我再把它做成吸入产品,这三个平台必须要同时具备很强的制剂技术,才能把这个产品做好。
改良新药项目成功与失败案例盘点,技术突破与仿制难题如何平衡?
闻晓光
改良新药
2024-04-19
实际上我们公司缓控释制剂比较多,单层片、双层片、三层片、包芯片、渗透泵片我们全都买来了,买了以后我们要开发自己技术,像这些通用技术都做过,而且也都和市场上的等效。但是像ALZA技术,你真正做到平稳实际上还是很难的,因为他做不到平稳,我觉得我们和其他国内企业都应该在这方面努力。我就想发明一个技术,让他真正达到平稳,但是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平稳,有些药物你需要多次释放。我们也做脉冲式释放。我们之所以做得多,也是和我们技术相关,当你做了专有技术,你的产线不一样,你的设备不一样,那你做出来之后,肯定就不一样,但是我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技术壁垒,目的还是为了达到我们需要的PK特征,但是同时也增加了仿制难度,这样你可以做到像渗透泵一样30年以后人们仿制还很困难。
 
所以我们是做了很多国内外医生访谈,医生访谈非常重要。我觉着二类新药有个好处,竞争比较少,比如我开发了一个缓控释,大概率别人就不开发了,同样别人开发缓控释我们也不开发,所以竞争会少很多。就像你要开发一类新药,磷酸替尼,家家都做,实际上竞争也是蛮大的。
沈博,你们今年lincese出去好几个项目,能够lincese出去肯定是有比较好的差异化的点,你们当时是做了哪些创新引发了lincese?
沈月雷
新药项目
2024-01-19
我们其实是有两类lincese,第一种就是纯粹的抗体分子,尤其是单抗,我们对每一个靶点都有几百个抗体,所以很多药企直接拿回去验证,验证觉得很不错的,他就把lincese过去,这是一种方式。
 
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自己做一些开发,尤其是双抗ADC,因为我们有一只老鼠可以很容易做单抗形式的双抗,这样就可以针对两个靶点做ADC药物,其实我们不是追求一定要用双抗或者纳米抗体,因为我们的强项是转化医学,我们有大量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PDX、CDX,甚至各种主流的肿瘤宠物,我们可以在这上面进行验证。我们可能跟很多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不一定要了解生物学的机制,我们就是大量地在带肿瘤的动物模型里直接进行比较验证,互相比较,找到我们自己需要的分子,这是我们的一种方法,我们做双抗正是由于我们的优势。
路博,针对糖尿病足的药物已经很多年没有项目批下来,当时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么一个适应症,你们做双靶点的小分子药物是发现了什么样差异化的点?
路良
小分子药物
多靶点创新
2024-01-19
我们这个是属于多靶点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我们原始的出发点其实是自身免疫疾病,为什么选这个呢?像林博做的是罕见病,小分子如果做罕见病,就不可能卖那么高的价钱,所以我们必须做市场足够大的适应症。自身免疫疾病首先它的市场足够大,再一个它确实还是有非常大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比如皮肤方面的银屑病、特性皮炎,虽然最近有些单抗的药物,口服的小分子药物等等新的疗法面世,但是还是有非常多的问题没法解决。
 
如果一个皮肤病人去医院看病,我相信绝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拿到的还是激素药物,因为很多病人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外用给药的方式,而不是采用生物药或者其他侵入性的给药方式。
 
我们就是看到这点,其实我们开发这个分子最早是做专门外用到自免疫疾病上的药物,当然这种外用药物现在市场也是比较卷的,大家可以看到非常JAK小分子抑制剂做成外用的自免疫药物在临床,所以我们为了差异化,当时走了不太一样的方向,因为自免疫疾病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可能不同的病人虽然都是特性皮炎或者银屑病,可能依赖的炎症通路会稍微有区别。所以如果是一个选择性非常高的小分子抑制剂,它可能对某一部分病人效果比较好,但是像很多生物药单抗对于这种自免疫疾病的病人甚至高达40%的效果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们就走了另外一条路,多靶点抑制。
 
我们把多个跟炎症相关的靶点结合起来,同时自免疫疾病有很多病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瘙痒,所以我们甚至把瘙痒相关的靶点也给它放进来,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个多靶点抑制的药物,现在这款药物目前是在做二期临床,今年数据应该会出来。
 
因为我们手里有这么一个分子,那我们怎么发掘出它最大的价值,所以我们进行了非常多的测试,我们也跟高校有些合作,厦门大学的张教授是研究慢性伤口愈合方面数一数二的专家,他就提出了一些非常新颖的机理,对于像糖尿病足,还有一些深度烧伤这种无法愈合的伤口,其实是伤口不能产生肌成纤维细胞,所以伤口一直无法愈合。
 
糖尿病足这么多年没有药,确实是因为它伤口处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炎症,各种各样的感染,过氧化物,导致伤口无法愈合,但是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它没有办法产生肌成纤维细胞,所以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思路。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基础生物理论研究,后来发现我们这个多靶点的小分子确实能够在体内外有效的增加肌成纤维细胞生成,最终才发现这种有差异化的适应症。确实对糖尿病足适应症来说已经过去超过25年,FDA没有新药批准,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非常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