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案例分享一下鼻粘膜给药国内外研发的情况
王健
制剂差异化
改良制剂
2022-12-08
鼻粘膜给药在药典里边被称为鼻用制剂,指的是把药物直接用于鼻腔,发挥局部或者全身治疗作用。它可以分为了液体型,半固体和固体的,鼻用气雾剂,鼻用粉雾剂,鼻用喷雾器,滴鼻剂,洗鼻剂,鼻用软膏,鼻用凝胶,鼻用散剂,鼻用棒剂等等,其中有发挥全身作用的或者局部作用的。
发挥全身作用的鼻粘膜给药制剂的品种其实是很少的。鲑鱼降钙素,还有一些治疗偏头痛的。从2016 年到现在,我国药品注册分类修改以后,由我国批准新上市用于全身给药的鼻粘膜制剂没有一个。
但是FDA最近几年批准的这类产品还是比较多的, 2020年 FDA批准的地西泮鼻喷雾剂用来治疗癫痫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用口服给药或者注射给药都不方便,用鼻喷雾剂一喷就好了,使用非常方便。FDA还批准了甲氧氯普胺鼻腔喷雾剂。FDA还批准了大分子的鼻粘膜制剂,如2019年批准的用来治疗严重低血糖的胰高血糖素鼻腔粉末制剂,感冒、鼻塞都不会影响疗效,给药后15分钟血药浓度就能达到峰值,不仅给药方便,而且起效非常快。2019年批准的治疗偏头痛的舒马曲坦喷鼻剂,生物利用度高达87%,单剂量给药,起效非常快。FDA还批准了很多多肽类药物的鼻粘膜给药,如去氨加压素鼻喷雾剂;还有疫苗类的鼻粘膜给药制剂,流感或者新冠,可以多产生一个抗体,产生黏膜免疫的作用,效果非常好。
大分子注射改口服的技术难点,有什么技术去解决技术难点的?
唐华东
制剂差异化
2022-12-08
大分子注射改口服的局限性,一个是非常低的通透型,另外是其稳定型。大分子注射改口服的技术,第一个是增加膜的通透性;第二个是通过药物的修饰,增强稳定性;第三个是机械运输的技术。机械运输的技术是基于机械系统的平台包括肠道贴片,肠道微针等。
吸入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等药械组合的技术难点在哪?吸入制剂有哪些新用途?吸入装置有什么特殊性?
王健
制剂创新
制剂差异化
2022-12-08
a、吸入制剂的难度,对吸入制剂来说,仿制药的难度甚至比创新药难度更大。第一,本身技术难度大;第二,标准要求严格;第三,研发成本高;比如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这是复方制剂,用来治疗COPD,这个制剂处方非常简单,但是仿制药国外很早就有这个单产品的指导原则,但是直到 2019 年才上市。因为吸入制剂属于复杂制剂,它是一个组合产品,和吸入装置,患者使用方法有关。
吸入仿制药,怎么样判定它生物等效的原则和标准不统一。比如美国的 FDA和欧盟的EMA对这吸入制剂的等效原则和标准差异度很大。而我国的药品监管部门,还没有明确的一致性方法或标准,但总的来说它是偏严的。我们指导原则要求吸入仿制药的处方一致,关键质量属性一致,然后吸入包材和驱动器近似,给药装置也近似。但是它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方法,标准也没有明确。虽然标准没有具体说,但要求还是很高的。要求药效要一致,进行随机的临床试验,这和创新药要求是一样的。这是因为这样导致研究成本很高。目前我国申请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仿制药大概有7家,但是没有一家获批。吸入制剂从技术、标准、成本上都是比较高的。
b、全世界都把治疗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给药途径,首选吸入制剂,在肺部感染,止咳化痰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新冠疫苗也在研究吸入制剂。为什么新冠疫苗要做成吸入给药?因为大分子药物通过吸入给药是有优势的。第一,非侵入式的给药,给药更方便;第二,疫苗吸入给药,还可以产生粘膜免疫的作用,而我们的新冠病毒刚刚好它是通过呼吸道来感染的,大分子药物通过吸入给药是可行的。吸入给药在防止肺纤维化,肺肿瘤领域都在做临床研究。最近两年吸入给药用来治疗全身疾病,如,胰岛素的吸入制剂,还有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左旋多巴的粉雾剂、洛沙平吸入制剂。治疗疼痛领域,我个人认为也是很有前景的。
c、吸入装置的特点,针对吸入粉雾剂,它的局限是需要患者比较大的吸气流速,才能使药粉雾化成为粉物剂。如果老年人吸气流速太小,吸的时候就吸不动,药物就不能雾化,不能递送到呼吸道和肺部。对于吸入气雾剂,要求患者要在阀门和吸气两个动作中间要比较好的协调,协调不好,药物也到不了给药部门,老年患者和儿童都不适合。吸入喷雾器比普通的气雾剂在空气当中的停留时间大概能长一倍。但是存在专利和成本的问题。雾化吸入的液体制剂,它需要雾化装置来配合使用,治疗时间比较长,装置的体积比较大,不便于携带,药物浪费比较大。
谈一谈大分子口服现阶段的主要技术和项目的整个研发进展
唐华东
制剂创新
2022-12-08
目前口服大分子上市的产品,没超过5个。第一个是口服索马鲁肽,治疗糖尿病。第二个口服奥曲肽,治疗肥大症,还有FDA批准的口服维生素B12等
临床前正在开发的,而且也是我们大多生物公司积极努力的几个方向,第一,核酸类药物,我觉得不管从肠道生理,还是从靶点的位点,我觉得可能是大家值得探讨的方向。第二,抗真菌类多肽,它结构是环状的,它稳定性是有一定保障的,这也是一个方向。第三,我们也在研究的就是生长激素,这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大的分子。
什么类型的药物适合做成缓控释,结合案例谈一谈做成缓控释的必要性,国内外没有的创新缓控释技术,其难点在哪里?
唐星
制剂创新
制剂差异化
2022-12-08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突破,有些我们过去认为不适合的做缓控释的药物,因为技术的原因,材料的进步或者设备的进步,现在都能做,所以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
有些API不太适合,第一,半衰期特别短或者半衰期特别长,我们就不太适合做缓控释。如果它半衰期太短,你做缓控释制剂需要的剂量就特别大,一般技术很难达到。如果这个判断期很短,我们需要很大的剂量,这样我们可能就很难做到一个制剂规格,如果做很多剂量规格,临床开发费用会很高。半衰期特别长,大于24小时的药物,我们就没有必要做成缓控释,它自身就能够达到我们的长效。
第二,首过效应非常强的药物也不适合做成缓控释。如果药物的首过效应非常强,释放又非常慢的情况下,很多药物,生物利用度会因为首过效应的原因降得很低。第三,浓度依赖型的抗菌药物,就不太适合做缓控释。缓控释的目的是将血药溶度削减掉。
第四,容易成瘾性的药物也不宜做成缓控释。因为它不断地刺激感受受体,这样会强化成瘾。第五,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我们不适合做缓控释制剂。溶解度太小,生物利用度就受限,我们如果再做成缓释制剂,生物利用度更会有所下降。第六,在小肠中不稳定的药物也不宜做成缓控释。
关于做缓控释的必要性,第一,从适应性方面,有一些长期用药的,如高血压、代谢方面的疾病。第二,疗效需求。有些药我们不做成缓控释,疗效上就不能产生我们应有的疗效。比如帕利哌酮不做成缓控释,那它产生的椎体外系反应让人难以接受。第三,降低副作用。有些药虽然我们能达到疗效,但副作用我们接受不了。比如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它的剂量是两克,一次性服用,如果不做成缓控释,就会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还有一种情况以上三种都存在需求,像阿司匹林缓释片。三个因素都能使我们研制缓释制剂。
国内外都没有这个缓释制剂,我们来研究新的缓释制剂,这实际上是非常有挑战。比如我们有些药经过长期使用后发现新的用途。那么新的用途如果我们不改变它的动力学特征,可能无法发挥它的作用或者无办法使用。这时候我们可能做成缓释制剂就有价值。如氨甲环酸,它是用来治疗黄褐斑,目前经过长期使用以后,我们发现如果低剂量长期口服效果比外用效果更好。低剂量长期口服至少需要服用6个月到12个月,这个时候做成缓释制剂就非常有价值。
我们来设计缓释制剂,首先通过临床来回顾,不断地计算,我们群体药代动力学要获得它最佳的有效最低浓度是多少。把这个浓度作为我们理想的稳态浓度,再绘制理想的药时曲线, 把PK和PD关联起来以后,获得理想药时曲线以后,我们通过预实验获得体内外相关性,结合相关性获得我们想要的钥匙曲线。然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来获得比较好的工艺。那么它的难点在哪?就是如何通过临床数据获得我们想要的药时曲线。
推荐视频
0
2024-07-12
0
2024-07-05
2589
2024-06-25
0
2024-06-28
3873
2024-06-21
2659
2024-06-18
3699
2024-06-16
3424
2024-06-12
5893
2024-06-14
2702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