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类型的药物适合做成缓控释,结合案例谈一谈做成缓控释的必要性,国内外没有的创新缓控释技术,其难点在哪里?

制剂创新制剂差异化
王波 2022-12-08
分享
唐星
0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不断突破,有些我们过去认为不适合的做缓控释的药物,因为技术的原因,材料的进步或者设备的进步,现在都能做,所以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
 
有些API不太适合,第一,半衰期特别短或者半衰期特别长,我们就不太适合做缓控释。如果它半衰期太短,你做缓控释制剂需要的剂量就特别大,一般技术很难达到。如果这个判断期很短,我们需要很大的剂量,这样我们可能就很难做到一个制剂规格,如果做很多剂量规格,临床开发费用会很高。半衰期特别长,大于24小时的药物,我们就没有必要做成缓控释,它自身就能够达到我们的长效。
 
第二,首过效应非常强的药物也不适合做成缓控释。如果药物的首过效应非常强,释放又非常慢的情况下,很多药物,生物利用度会因为首过效应的原因降得很低。第三,浓度依赖型的抗菌药物,就不太适合做缓控释。缓控释的目的是将血药溶度削减掉。
 
第四,容易成瘾性的药物也不宜做成缓控释。因为它不断地刺激感受受体,这样会强化成瘾。第五,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我们不适合做缓控释制剂。溶解度太小,生物利用度就受限,我们如果再做成缓释制剂,生物利用度更会有所下降。第六,在小肠中不稳定的药物也不宜做成缓控释。
 
关于做缓控释的必要性,第一,从适应性方面,有一些长期用药的,如高血压、代谢方面的疾病。第二,疗效需求。有些药我们不做成缓控释,疗效上就不能产生我们应有的疗效。比如帕利哌酮不做成缓控释,那它产生的椎体外系反应让人难以接受。第三,降低副作用。有些药虽然我们能达到疗效,但副作用我们接受不了。比如阿奇霉素缓释干混悬剂,它的剂量是两克,一次性服用,如果不做成缓控释,就会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还有一种情况以上三种都存在需求,像阿司匹林缓释片。三个因素都能使我们研制缓释制剂。
 
国内外都没有这个缓释制剂,我们来研究新的缓释制剂,这实际上是非常有挑战。比如我们有些药经过长期使用后发现新的用途。那么新的用途如果我们不改变它的动力学特征,可能无法发挥它的作用或者无办法使用。这时候我们可能做成缓释制剂就有价值。如氨甲环酸,它是用来治疗黄褐斑,目前经过长期使用以后,我们发现如果低剂量长期口服效果比外用效果更好。低剂量长期口服至少需要服用6个月到12个月,这个时候做成缓释制剂就非常有价值。
 
我们来设计缓释制剂,首先通过临床来回顾,不断地计算,我们群体药代动力学要获得它最佳的有效最低浓度是多少。把这个浓度作为我们理想的稳态浓度,再绘制理想的药时曲线, 把PK和PD关联起来以后,获得理想药时曲线以后,我们通过预实验获得体内外相关性,结合相关性获得我们想要的钥匙曲线。然后通过现有的成熟技术来获得比较好的工艺。那么它的难点在哪?就是如何通过临床数据获得我们想要的药时曲线。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