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核药要把它推上市,从临床前、临床、申报审批方面等环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
谢少峰
核药
2022-12-09
每一步都与市场息息相关,都要从市场化考虑,每一步设计要从市场出发。
 
比如我们做临床设计的时候,我这个药有自己的一定的优势,我想所有的适应症都去试一试,可能也能通过,因为它有一定的差异化,但是它的优势也没那么明显。那你做临床设计的时候,是选所有的病,还是选非常有优势的病人,其实都会体现到产品商业化到底成功不成功。而你在做申报的时候,临床设计如果想着我有一定的差异化,能够被审批。但是当你遇到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的时候,特别是大公司,他们的市场能力非常强大,这个药很有可能在市场化中就变成了一个失败的药,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优势比较明显,它就容易在市场上成功,如果它的优势不明显,就有可能失败。
 
我们有一个药,它的临床设计就用了很多病人,它的统计学意义上差异没那么高,因为某一种因素的干扰,有些数据就没有达标。如果他要是用选择病人的方式,其实他的P值至少是0.001,但是他因为用的更大市场来做,最后它的P值正好一组数据,没有达到,最后这个

biotech企业如果想做核药,会面临哪些挑战?
伍维思
核药
2022-12-09
做普药的公司希望进来做核药是很不容易。不仅是不容易,非常不容易。在中国有个好的核药idea,要找到好的CRO不容易。这个团队必须要满足各种各样的要求,包括要懂得化学的合成、放射化学的标记、放射化学的操作、核素的产生,因为每一个实验都必须在当天生产,当天注射,大部分的核药都是这样。同时还要懂得影像,各种各样的配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个是一个很高的门槛,除非你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决心,我建议不要盲目踩坑。

镥-177跟神经内分泌结合,钇90与肝癌的结合,是不是根据不同的适应症我们选择不同的核素?
伍维思
神经内分泌
2022-12-09
据我所知道并不是简简单单根据癌种来设计。相对来说,就是把一个放射性核素带送到特定的肿瘤,不管是实体瘤或者是非实体瘤,你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它的放射性半衰期和小分子在血液中半衰期的匹配,这很可能是关键。对于像抗体大分子来说LU的半衰期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因为它本身血液的半衰期相对来说比较长。而相对一些小分子,可能LU的半衰期可能长了一些,因为它本身范围半衰期远远长于小分子的血液半衰期。 PSMA-617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本身就是小分子,它和镥匹配以后就能达到一个相当好的效果。所以很难说,一定是特定的癌种,还取决于靶向基团在靶点上聚集所需要的时间和你本身核数之间半衰期的匹配。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它对组织穿透的能力,对于靶向核药来说,事实上并不需要,并不一定需要内吞到细胞内才能产生效果。像镥-177,它对组织的穿透能力还是相当强的,所以它在细胞外就可以达到足够大的辐射量使细胞受到损伤或者杀灭,

未来核药仅仅是核药,还是可以作为其他药物的桥梁?
余海华
核药
2022-12-09
国外其实比我们国内关注的更多。比如借鉴于外放疗跟PD-1或者PD-L1联用,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数据在积累了。把外放疗切换成内放疗,把PD-L1我们标记一个核素后,把它递送到肿瘤的微环境里,射线给肿瘤微环境的变化会带来多少积极效果或者副作用。其实有一些外放疗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在国外也有很多的公司在布局,比如用PD-L1,引起的免疫的阻断只有30%响应力,如果通过射线来引起肿瘤微环境变化后,响应到底是增加到40%或者降低到20%,其实这个是很意思的事情。还有跟其他的药物联用,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去思考和研究的东西。

谈一谈在核药方面靶点的选择及立项思路
余海华
核药
靶点
2022-12-09
首先要看团队擅长哪方面。不管抗体还是小分子,如何调控它的生物有效半衰期,如何快进快出,这对团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你的优势在哪里,我觉得值得去思考。因为得益于我们自身的一些经验,所以我们选择小分子。
 
在靶点方面,如果团队有能力,在适用症方面,未来有市场的需求,有临床的需求。尤其是目前小分子耐药、抗体失效也好等等,其实还是有一些可以去做的,这需要你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射线的疗效是可以预见的,关键就是如何去平衡你的药效跟毒性,你不能毒性大于你的药效。
 
至于选什么靶点,我觉得核药未来还是要选一些适合他自己的,比如用不同的射线,在强能量高给药量的情况下,能够快速阻止癌细胞的扩增等等,这些是必须要考虑的。常规药物需要很慢的流程才能去激活某个通路或通过免疫的手段才能治疗,但是我们射线只要递送到之后,就能够起到作用。
 
所以第一个,已经上市的药物,你也可以选一选,能不能拿来借鉴一下。第二个就是临床上已经失败的一些靶点,已经通过生物通路走不通的靶点,我觉得也可以考虑一下,因为它对药物的毒性、脱靶、靶点的研究等等这些情况,临床失败总有原因,它能告诉你很多的结论,通过这些数据的汇总来修饰你想要做的一些分子的结构,其实也可以给你很多的参考。站在已有失败或者巨人肩膀上相对更容易一点,但是还是要对团队做一个综合的评估,根据自身实力或者优势上去做一些选择。
 
我觉得核药未来的关键还是在药物前端分子的开发,要符合核药自身的规律去做,当然里面有很多的选择和窍门在里面。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做更多的试验,积累更多的数据,这样才能发展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