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纳米药物?
卢懿
改良药
改良制剂
改良型新药
2022-12-08
纳米药物根据其生产方式的不同,大体分为两类。
1、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把药物溶解后包裹于内,或者吸附在载体表面。
2、将原材料加工制成的纳米粒,或研发的新型纳米作为诊疗药物。
 
纳米药物的体内命运指的是什么?
 
纳米药物的体内命运,实际上包括了一个是药物的命运、载体材料的命运以及完整的纳米载体的命运。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而且纳米载体的尺寸非常小,要在复杂的生理环境当中能够追踪或者监测纳米载体是非常困难的。

关于胶束
卢懿
改良药
改良制剂
改良型新药
2022-12-08
两亲分子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互相吸引,从而使得分子自发形成有序的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减小了憎水基与水分子的接触, 使体系能量下降,这种多分子有序聚集体称为胶束。
 
胶束的内部是一个疏水的一个环境。因此它就可以把一些难溶性的药物包封在疏水的内部腔道里面,进而增加这些难溶性药物在水中溶解度。
 
除了增溶之外,胶束还具有促吸收的作用,对生物屏障的脂质膜进行结构调整,使它们通透性增加,进而使得一些原本不容易通过这些屏障的药物更好的被吸收。
 
胶束经过修饰后,可以改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如果对胶束的亲水和疏水基团,采用一些pH敏感的键来进行连接,它会产生对pH响应的靶向递送方面的能力。

怎么看一个公司的First in class产品,一定要做First in class吗?
姜非
新药项目
2022-12-08
First in class好看好听但不好啃不好做,首先要明白国内是不是有真正的First in class?First in class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垫,在生物机理上,包括临床转换医学,它需要一个深厚的基础,正如珠穆朗玛峰那么高是因为它在青藏高原上面。
 
1.    看研发历程。
我们如果看到一个企业,它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没有具备研发实力的专家,突然它说自己做出了First in class,那不需要进行详细地数据尽调,因为我认为它也经不起详细的尽调,一个新药的研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包括最早的PD1也是从最早的发现到能成药也是经历了30余年时间。所以如果我看一个First in class,我会看它的最早发现,有没有相关的细胞通路验证、细胞体外实验研究、动物实验研究,有没有国际国内大量的业内专家在做,因为只要是新的东西肯定有人在尝试。如果一个产品、一个细胞通路靶点什么都没有,突然产品就直接蹦出来,肯定是有大问题。
 
2.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说,我觉得饼要一口一口吃,一点点改善就很不错了。
我们国家的整个新药的研发,从最早的抗生素,到后来的仿制药,做me too,再到me better,后面到first in class,一步一步,把一个产品做好仿好,已经很不容易。比如说治疗晚期肝癌的索拉非尼,它的专利期已经过期了,它在治疗肝癌上是比较好的一线用药,这么多年来,治疗肝癌的一线用药也就卫材批的一个品种,一线肝癌太缺药品了,只要有一点改善,药监部门肯定是支持的。在这种品种上,哪怕我们在从顺应性上更好一点,就已经很不容易。
 
3.    我们评估一个公司的药物,要看它的研发管线是否配套全面。
在评估生物 biotech公司的时候,我们会希望看到的是这个公司在这个领域长期耕耘,它知道现在管线的痛点在哪里、实际上的临床需求在哪里,并且和临床专家有密切沟通。它开发出来看看产品的确是有差异化的竞争,比如说某些抗肿瘤产品如果有明确副作用,非常影响患者本身,就会干扰药物的正常服用流程,因而影响疗效,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生存期有明显改善,但是在副作用上进行改善,就是一个很好地切入点。
这个情况一定是创始团队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它对目前的产品有长短处的明确差异的切入点,在药化药理上的设计上开发出一个好品种,不一定要比以前产品好很多,只要满足了临床需求,就能够在市场中站出来。
 
总而言之,研发不一定要唱高调、走first in class,只要实打实的满足临床需求就能走出来,走出光明的商业化前景。

从投资视角,能否点评一下“再鼎模式”?目前License in的情况如何?
姜非
新药项目
BD投资
2022-12-08
1.再鼎是一个很成功的License in公司,它看项目眼光准、拿项目能力强,这和国家背景是分不开的,这是不容易复制的。
不要看到再鼎成功了,大家都去模仿它。再鼎在现阶段面临着大压力。早期能以低成本拿项目,但现在大家目光纷纷朝外,在这个情况下,项目费用水涨船高;而且要看到现在我们看中仍是以中晚期项目为主,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它能快速完成NDA,快速上市申报产生利润,这样的产品首先想到要拿全球权益,但中国最多只能拿到中国权益,这种情况下,中国市场可能也就是全球的十分之一,这还是比较乐观地估计。
 
2.    从创新角度上,中国市场,目前的准入,从商业保险到背后的支持都很难。
大家可以看到PD-1,从开始的20万每年,到10万,再到医药谈判是降到3万~4万,市场规模已经从1000亿人民币的市场降到300亿,有可能还往下降。从逻辑上讲,在美国欧盟能卖到高价的,在中国可能卖不到,它要看医保的承受能力,它的市场很受限,如果高价拿了中国权益的品种,在市场的商业化逻辑是非常面临挑战的以前港股公司License in一个项目,股价还会升,现在已经见多不怪,甚至还会担心这个首付能不能挣回来。License in要讲究性价比,不能以过高的价格拿下。
 
3.    最好不要抢热点,大家要瞄准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市场的需求里面,包括不同剂型、不同适应症、不同用药方式,有些小的疾病领域仍是空白,在这个角度上来说,这其实就是蓝海。大公司瞄准大病市场;小公司可以专注于小领域,在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下,它就是蓝海。PD1看起来是蓝海,其实已经是红得不能再红了,包括旗下开发的双抗都已经是红海一片了。
License in是非常讲究技术、商业化的。想要License in,一定要从整体市场做一个详细的梳理,这个市场有多大?能够支持什么价格?市场准入价格如何?我会依赖医保还是进入自费市场?这些都是不一样的逻辑,把整个逻辑梳理清楚,再做License in的里程碑、销售提成。
反过来对投资人而言,我们希望整个项目有自主研发能力,有很好的研发管线并形成完整产业链。License in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工程,不要为了引进而引进,要看一线药物如何、创始人如何,因为到了商业化,对管线管理会是一个大挑战。License in之后,产品还是要去销售,这之后故事还要如何去讲也是一个重要的事情。

怎么淘到好项目?
骆世忠
新药项目
2022-12-08
1.不要追新追热,合适的项目的才是好项目。
什么小核酸、mRNA、PD1等等,这些都不是中小公司的最优选,对于我们来说,对的项目的才是好项目。不要去追新,把自己研究清楚后,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项目。
2.国际市场永远把中国市场做一个单列,中国市场永远有机会。
中国市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保留的,一个项目,他会拿到非授权、中国条款分割,因此国际市场一定是有机会的,它对中国公司留了一个机会。
3.    信息越来越透明化,先建立“小合作”,再做创新药项目。
找CEO很容易,但他会理你吗,会和你交流吗,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刚刚开始国际交易合作的时候,从小到大,不要一开始就找大BOSS,要先练手,先找改良创新药先合作起来,把团队打造出来后,建立几个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找创新药项目。
4.    学会孵化思维。
孵化是要共同承担风险的,领晟的模式我非常认同,它到这个阶段,是和项目公司一起合作、共同承担风险的。没有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项目是很难谈的。如果有资金,可以把项目往前挪,在IND阶段,若认为这个公司、科学家靠谱,我建议从更早期进入,像天使轮一样孵化投资,这个时候你可以和科学家一起成长,逐步提高研发能力。
在这时候,你看中一个产品,其实应该是看中其中的技术和技术平台,如果科学家后面没有非常庞大而扎实的技术平台,你走一定时间可能会发现这个靶点可能就失败了。如何对平台能力进行评估,这就是各国的医学专家、临床专家去做的事情。
总而言之,找项目是到处都可以找到,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更建议大家风险向前移,以共同开发的心态去找,这样能更好地获得项目方的认可。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