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药企转合成生物学或者原料药企业转合成生物学,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大家?
王雪峰
合成生物学
药企
原料药
2023-03-31
制造和商业的企业来讲,其实我们最终看中的还是这些产品项目能不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合成生物学这么一个大盘子里面其实是包罗万象的,其实行业领域之间的差异应该是非常大的,作为一个制药企业去介入这个领域,无非是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就是这个技术的应用仍然还是在医药的范畴里。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他可能跳出了我的医药圈子,那么这两种的情况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当我们把合成生物的技术应用在医药产业里面的话,那他无非就是一个技术嵌入,那么我的整个下游的应用,不论是我把他做成原料进行销售或者做成制剂进行开发,进行终端的推广,那我原有的业务逻辑、业务模式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
 
但是当我们所选择的产品或者领域,并不在原有的业务方向上,应该来讲大家都是进入到一个新行业或者领域。比如当我们进入大健康,其实大健康的整个玩法,整个业务模式,它的下游的应用生态跟医药来讲,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还是要不断地摸索、认知。
 
其实合成生物学应该来讲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但是它的产品和它的产品应用还是要符合它各自所在领域的发展逻辑,就是客户不会因为你是合成生物产品,他就会对你另眼相看。从这个角度来讲,医药企业进入合成生物领域在技术上可能有一些先天性的优势,如果跟原有的化工行业相比的话,可能因为我们在生物制造或者是生物技术的开发方面,我们有一些积累在,但是当脱离我们这个范围的时候。医药企业并不比其他的行业会更加高明一些。

在您现在做的方向,你们如何保持核心竞争力?
夏霖
二氧化碳
竞争力
2023-03-31
这里面有一部分是共性问题,即如何通过人才的迭代、研发的迭代保持你的核心竞争力,这里面当然也涉及到你的方向选的对不对的问题。
 
另外还是要差异化发展。我们是把二氧化碳用电催化的方式去生产有机碳,也就是我们会做一些从二氧化碳出发的非粮食碳源的生物发酵,这是第一个差异点,第二个差异点就是我未来会变成很多合成生物学或者生物发酵企业的上游,他们以后可以不买碳源,不买葡萄糖、淀粉,而来买我们制造的碳源,其实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一个上游的合成生物学企业,我们是通过这两点去差异化发展的。

关于二氧化碳的成本问题
夏霖
二氧化碳
2023-03-31
我们自己不做二氧化碳的捕获,我们聚焦做二氧化碳的利用。所以二氧化碳本身的成本,我们是按照行业平均的捕获成本来算的,比如现在已经有很多大的国企、央企,这种重点的碳排放行业已经上了这种二氧化碳捕获系统,那它的平均成本可能是300块钱左右一吨的二氧化碳,基于这个成本,作为一个原料成本,我通过电催化的方式去生产混合的可持续碳源。
 
这里面其实又分成两块来看,以现有的技术成熟度,如果聚焦于乙酸、乙醇这种电磁化方式做的话,它的成本会非常高,可能成本要接近2万块钱一吨,它远比粮食的要贵。
 
但我们现在还有一条工业路径,其实我会去做二氧化碳电催化制甲酸,而我们在电催化制甲酸的放大过程中就发现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副产品是可以分离出来的,这个副产品有一些就是乙醇和乙酸的混合物,而我把它当做一个副产品来做的话,它的成本其实要通过二氧化碳制甲酸的副产品来做成本的核算,通过这个成本核算,现在它的成本也就不到5000 块钱一吨,这样和一些高品质葡萄糖比的话,它目前阶段是差不多的,如果后面规模化优势放大进一步明显的话,它如果作为副产品来算,它是一个难以避免的副产品,那它的成本最终可能会做到1800- 2000之间。那这样和很多非粮碳源来比,相当于大家有差不多的价格区间,甚至有更好的价格空间。
 
因为混合碳源它有一个优势,比如跟秸秆比的话,它最终生物发酵产品的纯化会变得更简单,因为它生物发酵系统最后产出的产物分离纯化的时候,需要的成本也会变相降低。

从投资的角度,您看到合成生物学的热度情况,是怎样的感受?
尹洁
合成生物学
药物合成
2023-03-31
其实这个行业的底层技术这两年是越来越成熟了,我们在国内也投了一些具有产业化能力的公司。
 
目前很多小公司在一些小规模产品里面卷得很厉害,真正能做大单品,能够产业化落地的公司目前不多。第二个这种以教授为主导的小公司未来会怎么走?我觉得未来会进行洗牌,首先你卷一些小单品,很多老师的产品管线可能还比较重合,未来这个行业有可能会经历像生物医药这种洗牌,毕竟最终你都需要用产业化落地做出满足国际国内客户要求的产品,而且比化学传统方式更加便宜的产品,还要通过法规,通过认证,这些就像新药一样会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谁能够在细分领域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迅速成为行业第一,我觉得这个很重要。
 
像我们过去投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细分领域走得比较前面的或者他有成熟的研发体系,底层的研发平台,又有好的生产基地,又有原来卖化学品很好的销售网络,因为他的客户是相对重叠的,那么这样的企业会成长很快。
 
这个行业更偏向于生物制造行业,未来可能会在细分领域赢者通吃,未来形成细分领域或者垂直领域的大公司,那些小公司怎么能够跑出来,这个我们还要拭目以待,但是肯定会经历洗盘。
 
所以未来对于我们投资来讲,我们一方面希望能够跟科学家团队,跟产业资本一起来孵化一些公司,这些方向肯定是未来具有前景的,而且产业资本具备落地能力的一些方向。另一方面我们还会继续投资行业里面原来有化工的背景,但是他们用合成生物学,可能他们切换比较快的一些公司。

研发CNS领域的新药,临床阶段存在哪些挑战?
李继刚
CNS疾病
2023-03-24
第一个挑战是临床很复杂。做一个试验动辄可能要一年半、两年,我们前面谈到了阿尔兹海默症,很多时候是看36周的结果,但是疾病越早期或者越有临床价值的时间,可能在临床前期,你希望能够在病症很轻的时候就阻断疾病的进展,那往往可能观察的终点要18个月,这就意味着你任何一次的疗效探索可能整个周期要两年左右。
 
阿尔兹海默症还一个挺大的困难,就是怎么样从量变到质变,谈到Aβ蛋白的清除,也可能要清除掉80%以后你才能够看到可能的临床疗效。所以Aduhelm还有其他的药物,临床药理去研究PK/PD,他希望80%Aβ的清除能够比较好地预测它的临床疗效,这些都有比较强的复杂性。
 
前面也谈到很多是量表的评估,量表的评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体的差异,所以这些也都导致所有精神科疾病的药物研发比较困难,包括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控制是很容易做相关的研究,但是做复发的预防,这个可能也是更有意义的事情,很可能要观察一年或者观察两年,所以就导致这样一些新药开发会需要比较大的样本量,比较长的周期,比较高的费用,这些可能都是会阻碍相关产品研发的一些挑战或者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