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血小板带抗体,抗体本身靶向性是比较强的。再用血小板做靶向,有必要吗?
刘晓曦
抗体药研发
血小板
2022-12-14
从我们的数据发现用它等于更加增强它的靶向性。另外,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免疫制剂,不一定是抗体,他们没有靶向性。所以用它能帮我们很好的解决问题,可以把它带到靶向组织里去。
 
有些抗体也送不到,比如顾臻教授要把药物送到骨髓里去,抗体就做不到,但是血小板就可以做到,我觉得还是要看靶点在哪里。

血小板递送系统能递送什么类型的药物,相应是怎么连接的?
刘晓曦
递送
血小板
2022-12-14
我们并没有像传统的细胞治疗的方式把它生产出来,我们利用的是体外偶联技术,Click chemistry,所以过程非常快,整个操作真正的反应不到一个小时,再加上质检,我们基本上几个小时就做完了。不光是抗体,siRNA都可以递送。
 
小分子是另外一种方式,不是偶联方式,把小分子是作为药一样的储藏在血小板里,把它递送过去。血小板它是比较神奇的细胞,在体内到达靶点后,它的细胞会破裂。

血小板作为药物递送在全球的研发情况
刘晓曦
血小板
2022-12-14
实际上做这块应该为数不多,屈指可数的公司在做这个,但是他们每个公司做的不一样。比如美国的公司Platelet BioGenesis,他着重于血小板再生,日本的公司也一样。
 
我们是先从血小板载体,从利用角度来做,我们应该是世界上第一家先利用血小板从用途做好后再往前面走。实际上也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因为我们觉得再生是非常困难的。比如日本Megakaryon公司是2018年到美国去申请IND 审批的,但是这次审批被美国FDA拒了,第二次又经过很多,才上临床。因为血小板里面有200多种化学成分催化300多种反应,所以要求会特别高,能是个比较长的过程。相对来讲,我们利用血小板载药,先达到我们一些治疗目的,可能更快一些。

以前很多公司在研究通过端粒酶能不能减缓端粒缩短,从而达到抗衰老的作用,但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好像也没看到临床的进展,到底是什么原因?
许效
端粒
2022-12-14
第一个,在过去的20年,其实是很难做到精准递送端粒酶,去延长某类细胞或者某个器官的端粒长度,这个是很难的。因为肿瘤的端粒它是被打开的,它的端粒酶是激活的。所以如果递送进去一个有活性的端粒酶去延长端粒的长度。如果做不到精准递送,递送到一些沉默的肿瘤细胞里面,那很容易触瘤,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导致这块做不下去。
 
第二个是调控端粒酶的基因是在肿瘤领域。人体里其实还是有一些组织是保持比较旺盛的分裂,比如造血干细胞、组织干细胞,它是有端粒酶表达。如果去抑制肿瘤的端粒酶表达,那么就有可能会off target到肝脏细胞或者造血干细胞等,那就会造成很强的毒性。
 
这两块都不是很顺利,除非能够做到非常精准的递送。而我们是研究一个非分裂细胞里面的端粒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另外一个原因是在2009年的时候,端粒获得诺贝尔奖,揭开了生命的寿命和端内之间的关系,大家都非常兴奋。感觉到端粒和衰老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从抗衰老的角度去理解端粒,而是应该从衰老疾病的方式去看待端粒变化情况,应该研究和衰老相关疾病的药物,而不是把技术应用到普通的抗衰老。

端粒精准调控在全世界的原创性如何?聊一聊这个技术从发现到验证的过程
许效
端粒
2022-12-14
我们所有的科学发现最早起源于我的科学合伙人张家毓教授,他在2012年美国斯坦福Helen Blau教授的课题组做研究员的时候发现的。Helen Blau教授课题组主要是做神经肌肉相关的疾病,比如DMD、ALS、SMA等。张家毓教授做的是DMD研究。
 
DMD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男性小孩在两到三岁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慢慢丧失肌肉的能力,这些小孩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大部分是死于心衰心力衰竭。
 
张教授当时就想研究DMA的dystrophin突变和心衰之间的关联,他们就构建了和DMD相关的突变小鼠,叫MDX突变。这个突变完全是可以造成肌肉萎缩。但是把突变copy到小鼠身上,小鼠是完全没有任何表型的。
 
第一个脑洞大开想法,是不是因为这个小鼠的代偿能力非常强,虽然有基因型,但是没有足够的失代偿让基因型驱动到疾病的表型。当时就想到端粒,因为小鼠的端粒绝对长度是人的4到6倍,所以它的基因型导致小鼠的磨损是不够的,没有办法激发出疾病的表型。
 
通过验证发现端粒的缩短和基因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如何在端粒缩短的介导下产生疾病的表型。
 
第二个脑洞大开的工作,当时就想心脏方面的基因突变和端粒之间的关系?当时就找各种的临床合作,找到了遗传性的心肌病人的心脏捐献的样本。然后也是脑洞大开,去测看他们的端粒有没有缩短。遗传性心肌病的病人的端粒长度和正常人比较,它是缩短的。
 
因为按照传统的理论,心肌细胞它是不分裂的,按道理它的心肌细胞的端粒是不缩短,但是它又发生缩短了,这是观察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的现象。
 
第三步脑洞大开的工作,在数据库里去寻找有同样遗传性心肌病突变的病人情况,把这些病人招募到医院,把他们的血液抽出来,重编成IPS再分化成心肌细胞。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发现这些病人的人员化IPS心肌细胞和正常人的心肌细胞端粒它就是缩短的。后面做了一系列的机制研究,从端粒缩短,DNA的损伤,线粒体功能的丧失,心肌细胞的丢失等一系列的机制研究。
 
最后就是想如何通过端粒的调控去干预心衰的疾病。我们还是用病人的IPS心肌细胞去建立了一整套的系统和评价的体系,最难的是建立评价的体系。我们这一系列的脑洞大开,其实也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