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在讲“消失的投资人”,您有什么感受分享给大家?
陆海
药企战略
医药投资
2023-07-14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其实今年上半年我们还是保持相对比较稳健,但是和以往差不多的节奏,整个一年我们的投资金额和去年差不多,因为整个行业的确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能明显感觉到冷。
 
其实为什么冷,是二级市场先冷,二级市场以前从来没听到过A股破发的情况,今年上半年生物医药上市的企业中就有6只股票破发了,占到整个生物医药上市的42%。从投资金额来说,今年上半年一共发生611起,与去年同比是下降了3%,数量上下降了37%,从金额上下降了46%,的确这个数字很巨大。我们看到前几年市场上非常活跃的美元基金,可能因为地缘政治的关系,或者整个战略的问题,相对来说人出来的少了。
 
我觉得整个投资,在现在情况下是要顺势而为,形势发生了变化,你自己的战略不可能一成不变。一般一个基金我们整个投资策略制定了以后,会围绕着这个策略进行几年的布局或整个基金的布局。而我们现在在做的是每一年都对自己的战略进行重新的塑造,也就是勾勒出我们基金投资的方向。我们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哪一个领域,我觉得第一点还是要顺势而为,这是投资的根本,你不可能逆大势而行。整个市场在调整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二级市场遇冷,不代表整个一级市场可投的企业已经彻底消失了,有的是要进行企业自己策略的转变,第二个也是投资人对估值会更加的敏感,二级市场没有复苏,不可能马上提升一级市场的积极性。
 
我的看法就是我们一如既往地在往前摸索,这个行业我们不可能就抛弃,但是我们选择项目的标的原则不会变,标准会更高,所以医药还是一如既往地受到大家的关注,医药还是有很多投资的机会,只是如何把握,怎么寻找的问题。

今天的主题是消失的投资人,您作为投资人,看到的生物医药整体大环境是什么情况?
朱艳飞
行业发展
医药投资
2023-07-14
像有些做原料药的企业,可能前两年业绩特别好,今年突然订单下滑得比较厉害,还有一些IVD企业,以前大家都蜂拥而上的IVD项目,今年很多的不怎么去看了,还有一些在疫情期间挣到大钱的IVD企业也找不到发展的方向。
 
今年整体上看到的行业现状比以前要更难一点,那么更难一点。这种现象的本质就是全球经济的大周期,还有我们现在国内生物医药小周期同频共振的结果。疫情三年,国外货币的增发,实际上特别俄乌战争以后,欧美一些国家整个需求是不足的。从2015年开始生物药迎来创新的高潮,实际上从2020年以后,慢慢地已经进入了一个低谷,这也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实际上中国生物药面临的现状就是来自于海外的订单越来越少了,源自印度企业或者全球其他地方的复工复产,印度企业的抢单,国内的生物药企业,特别原料企业这块订单大幅减少。可以看到现在原料药企业,还有CRO企业,他们的业绩是在下滑的,增速是在下降的。受到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我们创新药的企业,还有医疗器械的一些企业,我们看到很多的诊断试剂的企业大幅裁员。我们也建议企业方采取一定的手段,保证我们的现在流,优化员工的一些结构,这用一个字概括是“卷”。
 
这就是我谈的,为什么现在我们说消失的投资人,实际上是投资人并没有消失,2010年我们做生物医药投资的有个人数统计,大约有3000人,现在做生物医药投资的应该不少于10万人,投资机构还是在增加的,只是我们感觉现在生物医药遇冷的。
 
我想跟创业的biotech公司说,大家不要特别悲观,而是要看到实际上生物药行业有更多的资金在关注,可能别的行业还不如我们,大家一定要有坚定信心,经济有周期,行业也会有低谷。

之前嘉宾也提到现在大家立项都是集体无意识的,热门的品种很多人做,您是怎么看待这方面的问题?你们也做高端制剂,那在改良或者特殊方向上是怎么考虑的,以实现你们品种的差异化?
利虔
立项
2023-07-07
每家公司根据自己的情况不一样。第一种,比如我有原料药基础的,那我可能延续原料药的基础做制剂,即使以未来我制剂不怎么赚钱,但是我原料可以赚到钱,这是这以原料为基础的立项逻辑。
 
第二种,就是销售渠道,每个人可能都有他自己的特殊渠道,有的做线上好的,有的做 OTC好的,有的做百强连锁好的,有些单体药店强的,这是一种模式。那这种情况下就对于有些产品重复性的开发,大家都是基于我能不能把开发成本赚回来,且赚到钱的一种模式去做的。
 
第三种,就是在仿制药领域里,我能不能赶得上集采的或者我预判能不能赶得上集采的?如果赶不上集采我会怎么把成本收回来的?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就是能不能进国坛的品种?国坛品种其实我觉得现在也是大家立项的思路。
 
关于波总提到的改良新药或者特殊制剂,我觉得改良型新药不能瞎做,包括我们自己体系,我们整个公司模式是我很少接客户委托的改良新药,因为我觉得有些客户委托的改良性药里,我没把握。
 
我觉得改良新药还是得从四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市场可及性,第二是临床可击性,第三个就是技术可及性。还有成本可及性这四个领域,我就认为最重要的。
 
首先大家从市场端来判断,我做的东西投入研发要花多少钱?我从市场上多长时间能赚回来,那肯定取决于这个立项的第一要素就是这个品种值不值得去做。
 
关键点还是在于临床可及性的问题,临床可及性这块的结果就是能不能获批,其实我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点。
 
再就是技术可行性,往往是临床我确定以什么为终点作为目标,那么我们才会做技术开发,把技术点能达到临床是否可及的方式进行。
 
这里面还涉及到可能更多复杂的问题,比如说原料药、晶型,包括整个的成本,甚至还有未来国谈的价格是不是符合改良之前的药物经济学,这一系列可能都是在改良新药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还有未来临床指导原则是不是在改良新药中发生一定的变化。

如果你们立项会从哪些方面考虑?
张廷杰
立项
2023-07-07
我从几个方面来讲,我的一些感受,就是有没有产业链的思维,你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你的原料是自产自研的,包括它的前体是怎么弄的,有没有大壁垒或者小壁垒?参比是别人遴选完之后你去做,还是你做了一半,把参比遴选上去,打时间差?从全球角度来讲,你的批文有多少?中国有独家产品,全球一样有独家产品,全球的独家产品也不全是创新的产品。
 
另外一个就是政策的壁垒,化药里有独家的,地标转国标,医保目录里有755个产品是没有参比制剂的,在这些产品里大概有大概几十个是独家的产品,大概有几十个是两家的产品,这些产品也都是很好的机会,无非是他们可能没有形成价格准入的情况,这就是政策的壁垒,这是你从产业链和中国整个政策发展的趋势思考这个问题,总之核心的观点就是要求你站的维度要高一些。
 
还有一个就是宽度和深度的问题,起码在中国的化药,包括欧美日主流国家能遴选参比的这些产品,大部分的产品你要自己全部去看过,就是化药的通用名你只要看一眼,你就能大概知道是什么领域的产品,大概适合什么类型的渠道。深度的话,就是对于你看过想去布局的产品,对这个产品的领域,对同类的竞品,包括适应证、用法用量、预期的副作用、患者体量,你都要进行深入化的研究。

寻找好产品还是要有具体的案例标准,那根据您的标准是如何找到好产品?
赵铤
产品立项
立项案例
2023-07-07
第一个就是往前看,大家根据市场规模,根据自身的营销能力,根据现有的产品管线和你的代理商队伍的特征去匹配他,延伸现有的产品链。比如我现在有心血管类的药,我希望在心血管方面找一个将来能替代我现有产品的产品。
 
再有一个是往后看,其实集采非常有意思,我们往往一提到集采的时候,都是哀鸿一片,举例子都是以6分钱的丙磺酸和一分五的二甲双胍说事,其实在这些过去的300多个品种里,有空间产品或者有一定利润的产品还是不少的。
 
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所谓的集采中标价格很有可能就是未来的医保支付价,这个医保支付价,你还有理由相信他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它可能会下降,但是会以一种合理的、温和的规则逐步下降,因此现有的中标价格有可能会维持5年、10年,就是在不断地接续当中逐步下降。客观上这种产品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因为到了接续期,你至少是有参与的机会,你还可以通过品牌、质量、市场服务等多种手段,在接续的过程当中,原有中标品种不再享有独家供应地位的时候,可以展现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也获得一些发展机会。所以往前看往后看都有一些值得做的事。
 
同行左右我是不看的,我一年就两三个品种,我就把自己最近几年的研发安排好就行了,我也知道我们在做的同时,别人都在做,因为在中国任何一个事情,只要没有人组织规划,就是一场集体无意识,最后一定出现你想不到的结果,越是热门的品种,做的人越多。
 
所以这一切的东西你不要指望靠人力改变你所不能改变的条件,你就坚持不断地给自己的企业找增量,这一定是对的,因为你不断地研发新产品,你才有可能斩获新资源,才有可能对冲自己企业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