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克多因,玻色因、麦角硫因、NMN这些单一成分的产品好像大家都能做,金骏康在这方面有什么差异化的策略?你们是怎么定位的?
周金林
玻色因
差异化策略
2023-07-21
总体来说是不断踩坑不断爬出来的过程。合成生物大家都认为它是一个制造类的工具。我们有点差异化,其实是我们打造了一整套的服务方案,也就是我会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工具来合成一些非常稀有的物质,这个位置发挥的是合成生物学合成稀有物质或者合成制造的作用,接下来很多其实跟它没有关系。
 
我们经过多年的总结,像依克多因、NMN这些它们都属于小分子,小分子背后的东西是很清晰的,它的底牌是很清楚的,而它又是个大家都认可它功能的品种,就变成了没办法做差异化。但是反过身再来看,我们化妆品比较成功的,像透明质酸,玻尿酸,如果把它用来合成大分子,其实每个大分子的结构都不一样,我现在再去做一个透明质酸或者玻尿酸,那也跟现有的不一样。如果把合成生物学仅作为制造工具,制造这种大分子,它的优势会比小分子更明显,因为每个大分子有它的三维结构,其实每个人做出来的都不一样,也就是差异化。
 
合成标准物质的好处是应用不用担心、功效不用担心,因为我们做的是差异化,其实我们的路线非常长,我自己要重新做细胞实验、做动物实验、做临床试验,
 
我们的差异化实际上是用了合成生物学这个制造工具,但是更多是我们在定义一份新的物质,这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甚至比较投入大的过程。
 
好处就是我这种物料不是一个标准物料,就算我这个物料推广好了,品牌认可了,他也很难换得了,就是他想换都换不了,因为我用的不是一个标品,这是我们这么多年不断爬坡总结出的经验。我自己其实也有些单分子的东西,也一些纯小分子,比如有些甜味剂,也有些香原料,有些甜味剂,在用它做成成品的,但是我发觉确实它会卷得厉害,所以我们迅速地抽身,我们自己做原料的,那我们会花更多精力找到一些品牌认可这份独特的物料之后就做漫长的验证工作,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所谓的差异化。
 
其实也不敢说是差异,只不过是技术实力卷不过做单品做标准品的,那我就选择去定义一份东西,我们就花精力去定义一份东西的功效,而不是功效大家都定义好了。总的来说,如果我选的大品种成本很低,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可能更适合各位技术大咖,但是在我们这里,我们觉得难度还是比较高,选品的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我们花了更多时间去定义一份物料。

您做的是DNA合成这块,那你们与其他的DNA合成企业差异化的点在哪?
杨平
DNA合成
算法
2023-07-21
泓迅抓两样东西,第一,泓迅的定位是合成生物学的赋能,就基因技术来说,包括合成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测序技术,它们是合成生物学的这个底盘技术。合成生物学来说,它的核心还是DBTL,泓迅就把DBTL融合着我们的合成生物学赋能。
 
所以我们有制造加设计,制造来说,包括基因合成,形形色色RNA合成等等,我们现在就拓展到中心法则分子合成,在制造上已经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其他公司只能单一地提供一些简单的基因合成,我们现在可以做中心法则的合成。
 
第二,生物设计这块融合算法和数据来说,我们其实可以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来优化他们的分子,比如密码子优化,让它表达得更好,复杂的来说,我们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优化,让他们更好地拿到他们的目标产物,设计加制造能力来说就是我们公司的差异化,从合成到解决方案就是我们的差异化。

你们在前期开发上与别人有哪些差异化的点?在选品上与别人有什么差异?
杨世辉
药物研发
菌株
2023-07-21
我做的菌株叫做运动发酵单胞菌,它的运动性比较强,它是除了酵母之外天然产乙醇的菌株,所以发酵的性能特别优异,所以我们的选品也是根据它菌株本身的一些特点。比如它的转化,相当于把糖转化成乙醇的能力特别强,并且它可以把很多的底物高效转化成产品,比如乙醇,基本上98%的碳都转化成乙醇,所以得率就会非常的高,并且它利用的速度也非常快,耐受性也特别好,这就是它的一些优势,所以我们就利用这个优势产一些胞外的产物,像乙醇,像乳酸,丙二醇和丁二醇这些产品。
 
大家都知道生物制造最基础的可能还是需要菌株和酶,工程那块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块其实就是他们的食物-碳源,现在基本上还是用粮食为主的碳源,像玉米、淀粉或者是甘蔗这些糖,尤其后面合成生物制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糖,其实是没有办法满足这个需求,比如美国政府大概在本世纪末有200万亿的合成制造的规模,这就需要很大量的糖。比如像我们现在做的乙醇,全球大概是9000万吨的规模,如果糖的话就将近1. 8 亿吨,玉米的话就是2.7亿吨,所以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基本上不太可能满足。
 
我们现在主要的原料就是一些非粮的原料,像玉米芯的废渣、秸秆,还有藻体,甚至说是甲醇的固定,这样可以能够有比较大量的经济碳源,让它实现生产。
 
我们的菌株和常规的像大肠杆菌类的菌株,它的区别在于什么呢?我们叫是非模式的工业菌株,就在于对它的研究和认识是不够的。另外不知道它里面有些什么东西,能干些什么东西,什么时候调控,另外怎么样驯服它进行改造,工具是比较缺乏,这也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制约我们国家菌株发展的关键因素。
 
像我们国家以前说是80%,现在可能认为90%以上的菌株都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这也是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或改造的工具也是比较缺乏,那我们的壁垒就是已经研究这个菌株16年,对它的认识更深,我们也打造了很多的高效基因组的工具,这样可以让它原来不能利用的原料可以利用,不能产的产品也可以让它生产,同时也可以提高它的耐受性,这样可以帮助实现生产大众的醇酸产品。
 
当然我们的产品和其他合成生物公司可能稍稍不太一样,因为大众醇酸它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它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前期的投入比较大,因为规模都是万吨以上的,投入也是比较大的问题。第二个,它受原料的波动也是比较大,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非粮的原因。

ADC今年市场比较热,而且有几个比较大的Deal,您从投资的角度,是怎么看待ADC这块的?
邓暄
投资项目
ADC
2023-07-14
我们在ADC领域投了两家,百力司康和科伦博泰,百力司康投的角度比较早,投资逻辑是他们在ADC还是比较靠前,主要是fast follow的逻辑,再加上那个团队在CMC上有非常高效的表现,实际上是这么个投资逻辑。另外科伦博泰我们投的阶段比较靠后,基本上是他在谈成了license-out的deal之后。
 
但我想说就是,其实我们还是要以终为始地来看ADC的投资,包括其他创新药的品种投资,就是他是不是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那全球竞争力具象的表现可能就是是不是有大的bigpharma、MNC能够看中他们的品种,仔细评估之后能够签下来比较license-out的deal,这可能是一个具象的表现。所以我们都是以终为始来看,是不是他真的具有全球的差异化?未来是不是有可能借助MNC,通过license out,能够触及全球的市场,使得你公司本身的价值能够最大化,这是我们的思路。

针对CXO、CGT领域,您从投资角度,是怎么看待这里面的情况?
陆海
CGT项目
CXO
2023-07-14
整个CXO行业经过几次过山车,其实疫情的时候CXO的行情还是挺不错的,特别是API,由于中国的产业能力还抢了不少印度的单,包括像凯莱英、药明和博腾这样的企业市值和产能一度达到了历史最高,但今年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还有整个医药行业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遇冷的环境下,他们有回调的迹象。
 
我们一直是关注这个赛道的,我们很早的时候也投了药明康德,也投了百奥赛图等等做模式动物的企业。在现在整个融资环境比较紧缺的环境下,更多的企业其实还是需要聚焦他所有的能量来推进最主要的管线,我们在这个领域是继续关注,一些细胞治疗的CXO、制剂的CXO,未来还是有发展的潜力和前景的。
 
在CGT领域,我们也投了企业,这块的确是继大分子、小分子靶向治疗以后,引领生物医制药新一轮的潮,但是任重而道远。
 
第一个,我觉得细胞治疗这块,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多数还是从血液瘤的角度进行切入,血液瘤上的细胞治疗效果已经充分得到了展示,但是最终要实现实体瘤的突破,还是有非常艰难长期的路径要走。
 
第二个是细胞治疗的价格一直还是居高不下的,我觉得整个医保不可能为全民细胞治疗而买单,按照现在这个价格,所以如何能够降低细胞治疗的成本,也是未来实现整个细胞治疗受益人群的快速扩增的重要点,基因治疗也处在同样的情况。
 
资本市场进入一个调整期,前几年就有人说CGT行业已经进入黄金赛道了,但我觉得未来前景是非常可期的,但是不要盲目地投入,我觉得更加要小心谨慎。的确他是下一代的革命性疗法,我们也相信它有长期的疗效优势,能够为难治型疾病提供新的选择,有更广泛的成药靶点。这些优势我们完全能看到,但在中国要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能够让中国的老百姓受益毕竟是非常少数,如何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和能够解决医疗支付端,我觉得这是CGT行业必须得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