镥-177跟神经内分泌结合,钇90与肝癌的结合,是不是根据不同的适应症我们选择不同的核素?
伍维思
神经内分泌
2022-12-09
据我所知道并不是简简单单根据癌种来设计。相对来说,就是把一个放射性核素带送到特定的肿瘤,不管是实体瘤或者是非实体瘤,你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它的放射性半衰期和小分子在血液中半衰期的匹配,这很可能是关键。对于像抗体大分子来说LU的半衰期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因为它本身血液的半衰期相对来说比较长。而相对一些小分子,可能LU的半衰期可能长了一些,因为它本身范围半衰期远远长于小分子的血液半衰期。 PSMA-617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本身就是小分子,它和镥匹配以后就能达到一个相当好的效果。所以很难说,一定是特定的癌种,还取决于靶向基团在靶点上聚集所需要的时间和你本身核数之间半衰期的匹配。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它对组织穿透的能力,对于靶向核药来说,事实上并不需要,并不一定需要内吞到细胞内才能产生效果。像镥-177,它对组织的穿透能力还是相当强的,所以它在细胞外就可以达到足够大的辐射量使细胞受到损伤或者杀灭,
未来核药仅仅是核药,还是可以作为其他药物的桥梁?
余海华
核药
2022-12-09
国外其实比我们国内关注的更多。比如借鉴于外放疗跟PD-1或者PD-L1联用,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数据在积累了。把外放疗切换成内放疗,把PD-L1我们标记一个核素后,把它递送到肿瘤的微环境里,射线给肿瘤微环境的变化会带来多少积极效果或者副作用。其实有一些外放疗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在国外也有很多的公司在布局,比如用PD-L1,引起的免疫的阻断只有30%响应力,如果通过射线来引起肿瘤微环境变化后,响应到底是增加到40%或者降低到20%,其实这个是很意思的事情。还有跟其他的药物联用,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去思考和研究的东西。
谈一谈在核药方面靶点的选择及立项思路
余海华
核药
靶点
2022-12-09
首先要看团队擅长哪方面。不管抗体还是小分子,如何调控它的生物有效半衰期,如何快进快出,这对团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你的优势在哪里,我觉得值得去思考。因为得益于我们自身的一些经验,所以我们选择小分子。
在靶点方面,如果团队有能力,在适用症方面,未来有市场的需求,有临床的需求。尤其是目前小分子耐药、抗体失效也好等等,其实还是有一些可以去做的,这需要你有更高的要求,我觉得射线的疗效是可以预见的,关键就是如何去平衡你的药效跟毒性,你不能毒性大于你的药效。
至于选什么靶点,我觉得核药未来还是要选一些适合他自己的,比如用不同的射线,在强能量高给药量的情况下,能够快速阻止癌细胞的扩增等等,这些是必须要考虑的。常规药物需要很慢的流程才能去激活某个通路或通过免疫的手段才能治疗,但是我们射线只要递送到之后,就能够起到作用。
所以第一个,已经上市的药物,你也可以选一选,能不能拿来借鉴一下。第二个就是临床上已经失败的一些靶点,已经通过生物通路走不通的靶点,我觉得也可以考虑一下,因为它对药物的毒性、脱靶、靶点的研究等等这些情况,临床失败总有原因,它能告诉你很多的结论,通过这些数据的汇总来修饰你想要做的一些分子的结构,其实也可以给你很多的参考。站在已有失败或者巨人肩膀上相对更容易一点,但是还是要对团队做一个综合的评估,根据自身实力或者优势上去做一些选择。
我觉得核药未来的关键还是在药物前端分子的开发,要符合核药自身的规律去做,当然里面有很多的选择和窍门在里面。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做更多的试验,积累更多的数据,这样才能发展更快。
核药的半衰期
谢少峰
核药
2022-12-09
核素有自己的半衰期,抗体在血液中的排除,它也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核素药物总的半衰期是综合核素和靶点抗体或者小分子综合起来的半衰期。
关于核药的多靶点创新,它是怎样的逻辑?
谢少峰
多靶点创新
核药
2022-12-09
核素跟ADC有点不一样,核素也不一定要内吞,因为核素它的路径,可以有几个分子,几十个分子。我们多靶点,其实我们要实现的是在细胞膜表面一些靶点的协同作用。当然要起到我们想要的协同作用。我们是利用结构生物学对各种靶点的认知和甚至于靶点片段的认知来设计有协同作用的抗体。所以我们需要选择能够有相互作用的一些抗体或者片段来设计抗体。
推荐视频
257
2022-02-24
256
2022-02-22
259
2022-02-21
458
2022-01-28
369
2022-01-06
259
2021-11-26
659
2021-11-22
569
2021-11-17
3013
2023-03-17
432
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