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P精准靶向,有多少能到靶器官,多少能进入细胞里面?在释放过程中有多少比例?
李亚平
细胞
2022-12-02
精准递送,靶向递送,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相对的。现在的抗肿瘤药物,无论是采用递送系统的,还是小分子直接打的,有一篇综述,我看了最高的都不到2%,大部分都在1%以下。即使加了LNP,想到达肿瘤组织的靶向性也就这个样子。
我们现在的提高是相对。我们最近的研究采用仿生的策略,比如用LY6C活细胞来递送,它有一种天然的趋向性,肿瘤组织对它有招募特性,这种可以把肿瘤组织靶向性提高15倍。如果这个药原来只有零点几,提高15倍也不多。如果把它提高几十倍,我认为现在确实还是梦想,我们精准递送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多少倍,十几倍已经很好了。而且越是原来靶向效率越低的,提高的倍速就越大,这是精准递送。
国内外说的精准医学,我认为只是比原来有提高。举一个简单例子,难溶性药物的体内递送效力,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要真正打进血管里面的药,有百分之几十能够达到肿瘤组织,那才是突破。所以本质上就是递送问题,为什么药物带来那么严重的副作用,因为它大部分没有到达真正的作用部位,这也是我们做递送系统的人深深的责任,我们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核酸药物有多少比例能进入细胞质?
顾景凯
细胞质
核酸药物
2022-12-02
如果不用递送系统,直接打入mRNA,大概1/100000能到细胞质。
现在新冠和辉瑞,目前认为做的最好的两个LNP,根据它们公开的数据,这个东西能导入到细胞质,翻译成蛋白的量,就是mRNA进到细胞里面大概是1%-2%。mRNA现在的递送效率只有1%-2%,这种效率对于蛋白替代疗法是做不到,还得加1000 倍左右。所以我们要把体内命运搞清,未来是不是能把效率提高,还是1%-2%就是天花板。我们要知道体内命运可能为设计者提供很好的依据来改进。
我们一般都是围绕精准到哪个靶点或者到细胞质内,那在递送过程中它经历了什么,整个靶向性现在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顾景凯
细胞质
递送
靶点
2022-12-02
关于靶向这块,尤其现在我们大部分药物都是跟靶点相互作用的。最早靶向,大家可能都从小分子来做,特别现在有好多小分子靶向药物。过去特别还有一类药,比如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紫杉醇,这类产品事实上也都是跟靶点相互作用的。
当时我们做血药浓度监测,这是最早药代动力学诞生的时候,默认了血药浓度能代表组织或者靶点处或者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测血药浓度高,就认为在组织或靶点处的药物浓度高。当时由于检测仪器的灵敏度不行,选择性不行,做血药浓度就很不得了。
现在越来越发现好多靶点处起作用的药物,特别是共价结合的,它往往血药浓度和靶点处或细胞内的药物浓度非常大的不相关,也就是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
事实上,靶点处的药物还有很多,比如像紫杉醇,它是微管靶向性药物,共价结合,血里测不到,但是微管处的药物浓度还很高,而且这种药个体差异还大,还有耐药性,人和人之间差距很大,这时候测靶点处药物浓度是最好,但是不现实。
还有一类药,血液循环系统这类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诺、普拉格雷等药也是一样,血药浓度测不到。特别共价抑制剂,血小板更新一次7到10天,我们测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可能就测48小时,再也测不到。事实上,在靶点处共架结合的东西还在,它要被清除,都是血小板7-10天更新一次的时候,它才随之而清除。因此我觉得像这类药物,测血药浓度来间接反映靶点处的药物浓度,会带有很大的不相关性。
所以我也想提出个概念,就是靶点药动学或者受体药动学,或者是靶点的占有率,尤其对于作用血液循环系统的移动靶点,未来我们做起来可能会更好,我们实验室也在做工作。
用的同样是氯吡格雷,CYP2C19酶也都没有抵抗,为什么差异会这么大?有的人吃了不好用,有的人吃了出血,所以血药浓度和靶点处的药物浓度关联性是非常重要的,关注靶点处的占有率或者是浓度或者是靶点药动学、靶点药物浓度分析,可能未来对流动型的靶点毒理和药理学支持会非常大的,因为现在不相关联。
肿瘤干细胞的概念之前提到的很少,那肿瘤也是由肿瘤干细胞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吗?
吕万良
肿瘤干细胞
肿瘤
2022-12-02
肿瘤干细胞的概念其实形成是很晚的,到现在里边也有很多乌龙,有的地方是没有干细胞,像肿瘤干细胞,我相信它是有的,只是我们把它叫做肿瘤干细胞。特别是白血病,白血病干细胞肯定临床治疗都用,但是其他疾病还没有干细胞治疗,但是白血病干细胞移植是存在的。肿瘤干细胞概念其实是很晚,它以前不被人认识,包括我早期在学术会讲肿瘤干细胞的时候,学生都不知道我讲的是啥。后来美国抗癌协会其实也认可了肿瘤干细胞概念,但是也有一些乌龙事件,比方心脏干细胞。
现在人类对生物学、对疾病的认识,应该还是比较浮浅的,只看到冰山一角。包括在基因层面,如RNA,过去我们认为它是没有用的,实际上它是有用的,而且功能是不可缺少的。
脂质体的体内命运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顾景凯
脂质体
2022-12-02
1、研究对象复杂,原来我们做小分子药的时候,仅仅关注药物,由于有给药系统,我们就得关注药物、载体粒子和材料。
2、分析方法局限,载体粒子和材料分析困难
3、理论体系不完善,PK等相关理论不再适用
推荐视频
456
2022-10-17
342
2022-09-09
438
2022-08-29
324
2022-08-12
659
2022-08-11
675
2022-07-07
321
2022-07-20
322
2022-07-08
447
2022-07-06
432
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