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都是围绕精准到哪个靶点或者到细胞质内,那在递送过程中它经历了什么,整个靶向性现在做到什么样的程度?

细胞质递送靶点
王波 2022-12-02
分享
顾景凯
58
关于靶向这块,尤其现在我们大部分药物都是跟靶点相互作用的。最早靶向,大家可能都从小分子来做,特别现在有好多小分子靶向药物。过去特别还有一类药,比如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紫杉醇,这类产品事实上也都是跟靶点相互作用的。
 
当时我们做血药浓度监测,这是最早药代动力学诞生的时候,默认了血药浓度能代表组织或者靶点处或者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测血药浓度高,就认为在组织或靶点处的药物浓度高。当时由于检测仪器的灵敏度不行,选择性不行,做血药浓度就很不得了。
 
现在越来越发现好多靶点处起作用的药物,特别是共价结合的,它往往血药浓度和靶点处或细胞内的药物浓度非常大的不相关,也就是非线性的药代动力学。
 
事实上,靶点处的药物还有很多,比如像紫杉醇,它是微管靶向性药物,共价结合,血里测不到,但是微管处的药物浓度还很高,而且这种药个体差异还大,还有耐药性,人和人之间差距很大,这时候测靶点处药物浓度是最好,但是不现实。
 
还有一类药,血液循环系统这类药物,比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诺、普拉格雷等药也是一样,血药浓度测不到。特别共价抑制剂,血小板更新一次7到10天,我们测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可能就测48小时,再也测不到。事实上,在靶点处共架结合的东西还在,它要被清除,都是血小板7-10天更新一次的时候,它才随之而清除。因此我觉得像这类药物,测血药浓度来间接反映靶点处的药物浓度,会带有很大的不相关性。
 
所以我也想提出个概念,就是靶点药动学或者受体药动学,或者是靶点的占有率,尤其对于作用血液循环系统的移动靶点,未来我们做起来可能会更好,我们实验室也在做工作。
 
用的同样是氯吡格雷,CYP2C19酶也都没有抵抗,为什么差异会这么大?有的人吃了不好用,有的人吃了出血,所以血药浓度和靶点处的药物浓度关联性是非常重要的,关注靶点处的占有率或者是浓度或者是靶点药动学、靶点药物浓度分析,可能未来对流动型的靶点毒理和药理学支持会非常大的,因为现在不相关联。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