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老师,高校的连续化研究,高度在哪里?对比企业所作的探究,差异化是什么?有没有产业化的案例

连续流
王波 2022-12-06
分享
邓建
0
目前我们的大团队大约有7个老师,核心的研究是偏向产业应用。早期对微反应器的流动特性分散特性以及反应器结构对这些的影响做研究,对反应器的基本规律的研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基于这些基础研究,才有后面的应用。清华应该是为数不多的几家可以自己设计反应器的,而且我们的反应器和市场上的不太一样,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或者基本特征来量体裁衣,而不是通用设备。
除了基础研究,我们这边的产业化案例在国内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数量上还是比较多的。我个人在硝化、重氮化、偶氮这块做的比较多。我今天重点讲一下聚合物这块,目前微反应器的应用在聚合物还是挺多的,比如苯乙烯、特殊要求的聚苯乙烯,低分子量窄分布等等,用传统的技术很难去做。聚合物体系最大的特点是粘度比较高,通常要加一个反应物,比如丁基橡胶溴化,双键含量很低,添加的溴的含量很少,相比比较极端,实际上是非常难的,。加上有副产物溴化氢,需要快速的从很粘的体系里脱离,会涉及到很多传质和反应耦合的问题。
我在医药企业也做了比较长的时间,所有对医药企业也算比较了解。国外还是比较关注连续流,也发了专业文章明确讲到运用连续流的工艺做出产品上了临床。但国内还是滞后一些。但这个问题目前只限于原料药,不涉及中间体、特殊反应,不存在法律法规上的问题。药明、合全、博腾、凯莱英、药石等都有连续流的团队,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据我了解,合全大约有70-80人的团队专门做连续流。所以医药包括精细化工品,这方面技术的发展也在行动起来了。对于医药来讲,在传统的反应器里无法完成的反应,比如极端条件高温高压,在连续流反应器里就比较容易且安全。微反应器也能够把原来的而一些步骤变得简单,比如超低温卤锂交换等反应,-60°-70°,使用液氮比较麻烦,但如果用微反应器,或许就根本用不到这么低的温度,因为连续流的时间控制会非常精准,不像在搅拌器里,会长时间停留。哈有就是一些商业化的原料药、中间体,有稳定需求的,也比较适合使用微反应器。
目前核心的问题是学校输出的相关专业人才太少,所以对整体技术、产业向前推动的动力不足。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