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疗很热,注意到咱们有在做外泌体免疫结合器,解决免疫治疗什么痛点
外泌体现状免疫治疗
王波
2022-12-13
分享

李柱
32
我刚开始做制作 nk 治疗,然后跨界到外泌体好像是一个比较大的跨越。其实这中间都是有渊源的,应该在 nk 这个领域,它其实和外泌体其实它底层逻辑都有一些关联。那其实我们在做 nk 的时候,我们也观察到一个很早之前就注意到一个一类的生物公司,是在做通过双抗或者斯特因抗体去偶联 nk 和免疫细胞。那这种叫做这个 nk engager 叫做 nk 的这个叫免疫结合器,它这种新的概念。那这种概念其实也是在之前抗体的这种概念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大体上来说,我们的免疫治疗大概分为大体上来说,除非两到三个策略。第一个策略是通过叫 block 策略,比如说 PD 1和 pdl1 的这种结合会抑制这个免疫细胞的活性,T细胞的活性。那 CT 47 可以抑制这个 microfridge 的活性,发出这个 don’t eat me 不要吃我的这样的信号。所以通过这些抗体去阻,去 block 去阻碍这种一致性受体的相互结合,那就可以让这个免疫系统回到一个平衡。那这是第一种策略,是叫 block 策略。那第二种策略就是我总结出来叫做 target 策略主动靶向。那主动靶向包括我们的CAR-T 对吧,T细胞找不到这个免疫细胞,我们给它装上一个弹头,就是CAR,那抗体的话那就可以找到免疫细胞不找到肿瘤细胞,并且能够激活自身的低细胞。那像这个 AD CC 就是抗体,它是通过这个主动靶向肿瘤细胞。免疫集合器策略它大概就说一抗体,它不是有两个这个爪子两个端,两端的话一端抓住肿瘤。比如说我们通过一些推荐性的抗原,比如说HER2的或者说或者 bcma 的一个抗原,然后抓住它另外一个去抓住T细胞或者免疫细胞,比如说 CT 3 去抓住T细胞,那 CT 16抓住免疫细胞。那去年年底包括今年年初这个 feedback 在 acr 年会上他公布的这个数据是非常非常令人振奋的。在去年年底这个公布的数据,它的针对这个 bcma 的靶点的总体客观响应率叫 or 可以达到100%,它的 CR 率可以达百分之六十几。那今天 acr 年会上它另外一个适应证,它可以做到百分之六十几的 or 就是总体客观响应率,它 40% 多的 CR 就是完全缓解这个数据,非常令人振奋的。那但是我们在这个也同时看到了像以 codec 为代表的,它的白介2白介12包括 Steam 包括 stat 这些靶点装在外泌体上面之后,它能够起到比较好的一个叫做局部浓缩效应。那我们看到之后,我们再跟在跟医生在做临床的时候,那医生就问我们说就是主任专家问我们说你们能不能把另外他说再提高一些。那我给他提了个问题,我说现在CAR-T,BCMA已经非常号,已经效果已经非常好了。那我们去做外泌体的这种 bcma 的有没有?更就是它的优点在哪里?那主任给我的回答是说,因为毕竟它是属于细胞治疗,现在通用性还不是特别强,你还是需要去做一个个性化的一个方案。甚至有的患者他无法第一个他等不及他患者他可能生存期就非常紧迫,这处于一个恶意病治时期。那另外一方面的话,那CAR-T的话还是还是需要去个性化去制备,那需要一个周期。对,那如果说你有这样的一个现成的 off 的 self 的工具,那么其实可以给患者提供更好的选择。那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设计的一个叫基于 action 的一个免疫结合器的一个策略我们叫 in actionengager 那我们设想是什么呢?我们把这个双 T 抗体的这个策略就是直接嫁接到外泌体上面去。那理论上外泌体的尺寸是在刚尹航老师有说过是在 30 到 100 纳米,尺寸相对于细胞两二十微米的这个尺寸是比较小,但是对于抗体来说就大了很多了。那抗体的话是用是用叫做就是 I 多少 I 对吧,十个 I 几十个 I 这种原子级的这种大蛋白级的这个尺寸。那这个这个用非常这么小的尺寸去偶联两个这么大的细胞。我觉得从物理空间上来说是有点吃力的。那如果我们通过外泌体,外泌体毕竟是细胞的这个,比如说如果是 100 纳米的话,就是两百分之一或者一百分之一这样的一个尺寸,再去拉两个细胞,它可能会更好。这是第一点,就在物理空间上它可能会去更好。但第二点,这个这个 my meeting 就是抗体的话,它是单架策略,就是它是单架效应,就是一个抗体,它只能有一个触手。但是外泌体表面表达了蛋白,它可以有这个成千上万个,它能够它就能够形成这种多架策略。这种多架这种效应的话,它可能会比这个单个抗体来说形成的这种效应会更强。就是结合的力度,包括刺激的效应更强。那第三点,我们通过这个外泌体,它的可编辑性很高,它难度比较低。如果我们做一个四拖一抗体,我们都知道抗体的话是通过 vdj 重排得到的,那这种组合策略是非常多的。如果做多这种做多性抗体,做到四退性单抗,其四退性抗体其实是这种难度,难度极速是呈指数的上升。我们这个通过外泌体来进行这种基因编辑,这种叫做工程化外泌体,它其实是非常 flexible 的一个平台,我们可以对它进行一个很好的编辑。那这个目前在国内我们都包括在国外我们目前都找不到对标的产品,对标的技术平台,那只能我们自己先摸索。那预期的话产品这个大概已经就是已经做出来了。这个项目目前我们也在积极推进,如果可行的话,那其实接下来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尹航老师刚刚说的大规模生产其实包括品质控制,其实是在这个工业化,尤其是我们这种进入式到体内这种做治疗型的这种外泌体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
-
如何看待CQA的动态演变和商业化生产反馈对CQA的影响?
其实CQA也是一个lifecycle,它开始有Pre CQA,CQA,最后还有不断地升级,它不是固定的东西,它一直在升级,实际上确实是一个动态的CQA。实际上我们对工艺的理解的程度还是很不够。真正CQA影响安全性和有效性这几个方面,就像我们讲的抗体聚体,如果聚体多了高了,大家都知道会引起免疫原性,但是聚体多高会又怎么样?因为我做了很多商业化生产,可能给大家分享一些更后期的,市场会有些不良反应反馈,那我们收集出来,真正分析,这种聚体是不是对免疫原性或者真的有些什么影响,还是真正对酸碱区会有些影响,我们的发现跟大家有些不同的看法,因为以前你临床可能几十例、几百例,你还没有真正到商业化生产,你真正用到的病人多,你才能真正发现哪些是我们该控制的。根据现在监管有个上市后持续的一个工艺验证,这时候也是我们不断地修正我们CQA的一个过程。几个阶段的CQA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你开始尽量争取跟监管部门让他们把我们的范围放宽一点,因为确实批次性间的检测和工艺都会有很多的差异,批间差异会有很大的范围,你如果给自己留的空间不够,你将来真的会很痛苦,很多偏差。一定给自己灵活的范围,将来你慢慢对工艺的理解会越来越深,我们的CQA也会不断地改进。97 2023-12-27
-
CQA作为一个关键质量属性,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我想要延展的是CQA作为一个关键质量属性,你是一定要控制的,但是你要理解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工艺是哪一步对CQA会有决定性影响,那你如果在这一步上哪一个生产控制参数会影响这个关键属性的走向变化,这是我们做工艺的必须清楚的问题。不管是BLA还是NDA申报资料准备过程中,尽量少用关键这两个字,关键这两次字如果不是非常清晰地理解关键这两个字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要乱用。用的时候,要理解它的关系,理解它的重要性。但是你不能没有,你整个BLA申请过程中没有一个关键属性,没有关键的控制参数是很难过关的。51 2023-12-27
-
在CMC申报中,CQA是如何确定的?需要基于哪些层面的考虑?
关于CQA的问题,实际上是整个在CMC申报当中的核心问题。第一层面就是CQA就是对分子本身的理解。第二个就是结合我们工艺控制和质量控制能够把CQA做好。所以大概有这几个层面我们可以来考虑,比如以抗体分子而言,实际上我们看放行的质量标准,所谓作为质量标准的基本逻辑就是如果中间缺了某一项,它可能就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分子,比如纯度出问题,那可能造成安全性的影响。无菌出问题,也会造成一些安全性的影响。这里有分子本身属性,也有工艺相关属性。换句话就是我们如果一开始不知道,如何理解一个抗体分子的CQA,我们可以先从大家都通用理解上的放行质量标准里去看。这里面有包括纯度类的、杂质类的,包括安全性的、外观的。有时候外观为什么是CQA?或者是不是一个质量属性?因为有的分子产生了一些氧化,跟活性相关的话,有时候颜色上是看得出来的,它会偏黄或者其他颜色,那我通过外观就能看到它的问题。对于一些冻干粉针而言,如果水分或者密封性出问题,那它的外观上就会发现有塌陷,或者有些不是很好看的状态,也能够提示我们出了问题。所以如果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看药典里面,包括很多文章里这些放行标准的一些基本设置,我们就能够了解大概哪些质量属性是必要的,因为本身它就跟放行的基本逻辑是符合的,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层面就是随着我对工艺的理解和对分子的理解以及在临床应用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或者发现,我们再来反馈到药学上,再来加深我对CQA的理解,从而制定更加符合临床表现以及工艺和质量表现的CQA。这是从分子生命周期的角度对CQA的理解。还有不同维度,其实对于CQA的理解而言,它并不仅仅只是分析层面对它的了解。比如我们从工艺上来讲,如果有些参数,像细胞培养里面pH、温度,下游有不同的填料或者是剪切力、压力等等,它是能够帮助我们看见整个分子从上游细胞培养工艺到下游纯化整个过程当中的一些变化或者敏感点,我们是可以通过工艺的开发和对工艺的深入了解发现的。换句话说有些层面可能我在分析放行本身,包括成品的表征本身,我不能发现它一些变化,但是我在工艺层面就发现它特别容易受剪切力影响或者特别容易受pH、温度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一种信号或者提示做一些测试。换句话说从发现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工艺、放行、表征稳定性来综合帮助我们判断。当然我们还是那句话,药品最终是服务于临床,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如果有任何一个药学指标会和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跟有效性会有一定挂钩,那就往往提示它就是一个CQA。121 2023-12-27
-
临床一、二期是否应与IND一致,将关键原材料变更集中在三期进行?
有的是非常关键的变更,比如马博士提的培养基变更,本身是比较关键的,如果跟其他一起做,我觉得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实际上整个药物开发过程中,从IND前的一些工艺到上市时的工艺,其实整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变更,除了培养基之外,可能还有填料、过滤器,包括袋子等等,每一个变更从GMP角度都要慎重地解决。从产品质量角度来说,你可能都需要做一些详细的评估。培养基方面我觉得变化确实比较大,因为它可能会影响产品的表达量、杂质,还有可能会影响内部的一些结构等等,所以如果都搁到三期变更,我觉得你可能走不通。尤其像培养基这种大的变更,可能整个变更过程中要跟法规部门沟通,提供充足的数据来证明你这东西对产品质量本身没有变化。我的建议是case by case,一点点去做变更。大的变更也要重视,最好不要把很多东西都绑一起,最终你都不知道哪个起作用,哪个没有作用,这样风险太大。56 2023-12-27
-
如何在不同临床阶段降低变更培养基供应商或配方时对产品的影响?怎样确保变更 过程中产品质量和关键质量指标的稳定性?
培养基是个关键原材料,所以它的变更对产品来讲是一个大事。首先肯定是越早期变更越容易,最晚应该在三期之前做变更,这样临床使用的原材料和上市的原材料是一样的,生产完了之后变更,肯定挑战会更大一些,但是主要比三期前变更的好处就是它不影响产品的上市,就是你上市之后一边卖一边在做你的变更。希望就是在变更的过程中,它的产品质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关键质量指标(CQA)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样通过QC的方法做可比性的研究,最多就是做一些动物实验,做一下体内的PK,说明对PK没有影响,在这个阶段这些实验应该是足够的,除非是关键质量指标有非常大的区别,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也就不会去做变更。所以我觉得变更的目的,主要还是通过QC的验证能够支持,这是首选。次选就是需要做一些动物可比性的体内研究,这是次选。62 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