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脂质体这一块有一个情况是他的,如果有我们现在也没有那么多人做,他开发自己的难点。相关的有哪些?这里面还有就是如果其他人要做的话,有哪些建议?能不能结合案例给大家去聊一聊这个事情?
新药项目脂质体系统
王波
2022-12-13
分享

刘荣
343
可以的,那个你的时间也有限,三五分钟就要解决这个关于难点的讨论。还有举例,这个应该时间不太多,我尽量去简化。就就是脂质体开发是有很多难点的。我们基本上大概从三个方面去考虑,怎样去克服这难点啊。啊第一个就是 critical material attribute 我就在在简写就是 CMA 了,就是物料的这方面的选调的一个难点。第二个就是 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 就是 CPP ,在第三个的 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 的CQA这三方面来讲。
首先从这个 CMA 来讲,它就是你在做研究的时候,你肯定要去挑材料,挑原辅料就要组成做成一个处方。这处方的组成是很重要,它既要那要有你这处方,好的处方既要有较高的这个药物的包买率,也要确保这个产品的物理稳定性不要泄露。尤其在那个使用的过程中,还有与还有配伍的稳定性兼容跟其他的东西,而且这个还要求药物有一定的缓释的能力,我就看具体不同的脂质体了。所以在处方的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这点还是蛮多的。比如说你怎样去选磷脂的处方跟组成,怎样去筛选这个能够载药的一个,这个缓冲的系统,这个稳定的系统,怎样去定它这个在处方的这个在融了以后,它这个PH的范围怎样要决定这个药物跟那个磷脂的比例,这些都非常重要。很简单,比如说PH范围,对很多难溶药物或甚至是可溶用的药物还是很有影响的。你知道的大部分的药是不是弱酸就是弱碱,它在不同的亏损范围它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在酸里面就要要弱碱,要在酸里面的溶解度比较高啊。啊如果是如果弱酸的,那在碱性的溶液里面就在溶解度比较高。你怎么去利用这个PH的范围做不同类型的脂质体,你要考虑得很周到的。我下面想举个例子。刚才那个网友也是要求举一个例子,我就举我自己曾经做过一个例子,我刚才也提到了这个维基铂芬脂质体在九四年的时候,我们在做这个脂质体的研发,因为维基铂芬这个药非常的难溶,用过当时很多不同的系统都没有办法帮他做成药,他的成药性是非常差的。但是我们发现用脂质体,用脂质体这个方式是使它溶解到一定程度,在小试的时候都很成功,做到那个 500 毫升这样的这这样的规模里面就做非常成功。那个做动物实验,药效 ,PK 都不错,觉得这个就成药也没有问题了。但是后来再上临床的时候也要放大,要就就是那个 scale up 就放大,就出现问题了,就发现它这个通量这个内过通量就不合格,分析这个含量的降低了很多。所以这个事情就被迫在临床批就做不出来,被迫整个临床计划被迫终止和影响非常大。因为这个药当时蛮看好的,就因为这个情况影响了这个临床的进行。我们后来研发团队一起去分析,在做不同的实验,去看看什么原因。后来发现很重要一个原因,当然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就是药脂比,刚提了药脂比,药物跟那个磷脂的比例不太合理,就相当于是叫一个临界这个比例的对,这个情况了,你稍微这个process parameter,就是那种参数的变化,温度啊、压力啊等等变化,它就造成那个维基铂芬本来用在脂质双层里面的,就会说不定就是那个析出来了。我们分析到他当时的磷脂这个药脂比是在的临界状态,就是在饱和状态,我们在放大之中,就发现了它会有这个晶体的析出来。为什么它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的情况了,你稍微变动,它就这个维基铂芬就会析出来,析出来也就会聚集。聚集以后就造就造成了药物的堵塞了在滤过滤的时候。所以说这个还是很重要的,你要分析,要很细致去发现它的问题。后来我们进行了调整,优化了这个药脂比,也优化了很多的工业的参数,然后成功的放大成功了。后来这个药就规模上化生产没问题,临床也照样进行。在 2000 年的时候,就获得了美国 FBA的批准,在美国和全球上市。在这个研发的过程中,我还是成为了这个药物脂质专利的唯一的发明人。由于我的这个脂质体的技术的贡献大家就是律师都认可,这个应该都是我发明的一个脂质体技术。这个项目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像当年的美国这个五个经典的脂质体这个是其中的一个,年销售超过了五亿多。在美国市场,光美国市场是美国脂质体历史上卖得最大的一个脂质体到现在应该还是也是历史上卖的最多一个脂质体。这个是它是眼科药,这个维基铂芬是光敏药物,它是治疗在缓慢变病的。所以说它在市场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眼科里面卖在最高的一个产品。所以这个产品就曾经获得了这个医药工业界最高的这个荣誉 pretty gallon 大奖。这个是也很荣幸在医药界这个奖励最高荣誉的都获得了。我就讲的刚才那个这个 CMA 这个基本上就要这样。
第二个方面是讲CPP ,这个跟工艺的参数有关,因为制造这个脂质体工业参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工业比较复杂,参数这个众多,每一步都有非常大的放大的效应。在制备过程中,你对这个温度、剪切力、氧的控制等等都要非常的注意。而且还要避免你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泡沫,有时太高的剪切力的话就造成了其他的影响。这个过程一般都要求比相对宽和或者 suitable 就是那个比较适中,否则就会带来一些别的这副作用。比如说带了很多这个磷脂的碎片呐,脂质体的破裂等等。再一个第三个方面考虑的就是一个 cqa 就是 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 这方面去考虑就是跟表征有关,表征的方法开发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比如说磷脂的测定的方法,脂质体这个形貌的测定,执行内部的内水向的一个 PH 值,还有的体制等等测定都是不容易的。如果说你做仿制药,这些显得更重要。因为它是一个注射的药物,在注射的药物一般的 q1q2 都要一样的感觉。而且如果你有稍微的表征不一样的话,你批准的就不一定能批得下来。因为那表征就反映了你这个反映你做出来脂质体它本来这个质量,如果表征不同就有可能你在体内的行为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你这个跟原来的不一致性,就会造成了很多的。可能的复其他的方面的出现,未知的事情会出现。尽管你 B1 也过了,什么含量没问题,稳定性没有问题,但那表征出现问题,这也是造成你批复不下来的原因。刚才这个汤博士也谈到那个复杂制剂一些,一个是作为这个仿制药的一个的一个可能性带来的收益。这么复杂制剂就是不好做,就复杂注射剂,特别是,因为他的这个法规,这个法规要求太严格了,我们这方面是有经验的,在做了也做了不少,在这方面就是属于假如你要做的脂质体的仿制药,这些都是比较要注意的要注意的,特别是仿制药的仿制。我大概简单讲到这里。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
-
大家做脂质体都是围绕多柔比星、紫杉醇这类产品,您从项目的角度,是怎么看待里面的问题?
之所以大家都做阿霉素,因为它的载药方法太成功了,pH梯度法,原理太经典,所以大家做做都能做成。阿霉素所有的制剂,也是一样的原理,它的载药效率是非常高的,包封率99%以上。所以对于这一类产品,它相对简单,大家都能做。如果做个复杂的,我们没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很难做出来。你看两性霉素B,前段时间有获批的,两性霉素B也是很难的经典的离子对,DSPE-PEG跟两性霉素B的结构上,能形成一个电荷复合物,这个电荷复合物改变了它的溶解度,改变了两性霉素B的溶解度,所以它具有制剂的可能性,所以纳米制剂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增溶的作用,解决了药物制剂的可能性,后面才是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加一个磷脂,不至于刺激血管;给脂质体上修饰一个基团和受体进行结合,希望达到靶向的作用,但是人体对外来物质肯定会想办法把它清除。所以我们做纳米制剂,希望在理想的模型状态下,悄悄的进去不要打枪,我们才能够实现药物在体内更长的时间的存留,不至于马上被代谢掉,所以难就难在这。还是希望科学家在基础上对它进行一个探讨,这样我们在做工业化的时候,只是实现1到2,科学家从0到1肯定是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我刚毕业的时候,脂质体特别火爆,全国上下都在做脂质体,甚至我们不知道什么叫脂质体,反正那会钱好骗,但是最后发现做不出来,这一次新冠大流行的时候,突然之间LNP又火了一下,把脂质体又给带起来了,大家又重新点燃对脂质体的希望。这20年时间,我们脂质体里边就批了两三个产品,所以很多时候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确实很骨感。从工业放大的角度,我们知道中间的难度,举步维艰,我们做的东西比如先是开始做几百毫升的规模,后边慢慢地做1升,然后再做5升,每一步都很艰辛,都很煎熬。董老师搞的装备我们也很感兴趣,因为它可以解决一些工程性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小批量,不要求特别大的时候,意义就非凡了。但是按中国现在药监的政策,比如你复杂制剂报多少量,他就给你批多少量,你报1万只,他就给你批1万只,你要再重新放大到5万只、 10 万只,就只能重新接着做BE。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国内有一些企业在做工业化的时候,他宁愿复制十条、八条同规模的生产线,也不愿意把它一次搞大。因为搞大一次万一失败了原辅料的钱说不定可以建半条生产线,所以他不会去冒风险。我们始终停留在相对比较低的制剂水平上,后面我们也在考虑国外一直在宣传的连续生产,我们也在考虑纳米的东西能不能够实现连续生产,如果能实现连续生产,生产成本也会降低,所以装备也是很重要的。267 2023-03-17
-
我们知道乳化油相和水相是需要高温条件,用了你的设备后除了超声自身的热之外,是不是不需要再加热?它对处方的依赖不高吧?
对处方没有依赖性,化妆品公司喜欢用我们的设备,就是它的配方每天都在变,我们的设备不管什么配方,油包水、水包油都可以做。因为传统的要加热是要让它黏度下降,这样分散起来就会更好。我们基本上是不需要加热的,我们遇到大多数情况是要降温的,就要把温度给冷却,因为超声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你不冷却,温度会上升到七八十度。对于有一些场景正好需要七八十度,它黏度下降一点分散会更好。但对一些蛋白跟多肽,它就需要把温度给降到三四十度,所以我们大多数情况遇到的都是需要冷却。124 2023-03-17
-
我国制剂技术水平跟国外差了至少二三十年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我们的技术研究做得不足,包括一些设备研发。第二个,我们的人才培养的实践技术比较差一些,有的做纳米的半途就不干了,干其他领域去了,能够坚持下来的人特别少。我估计全国能够做好的,比如有几个产品能够工业化的人在国内应该不会超过50个人。第三个,由于保密制度的原因,我们传承是很难的。很多做纳米的车间,你想进去参观,那简直是不太可能的。即便你进去了以后,你没有足够多的失败经验,也很难做出来254 2023-03-17
-
能不能聊一聊您是如何想到将脂质体用到化妆品上?将脂质体用到化妆品上是解决了什么问题?
其实我接触脂质体是很早的,后来我做了抗肿瘤药之后,我觉得难度太大,直接就放弃了。当时正好看到一种柔性脂质体,它的变形能力比普通的脂质体变形能力要更大,在皮肤的渗透这块,它是有优势的。自从看到这个以后,我立即将注射用的脂质体转到皮肤的外用上,做了一些透皮的研究。广东除了制药以外,化妆品行业也是非常发达的。举个例子,比如维生素C在化妆品行业用得非常多,因为它的抗氧化作用是非常好的,用来美白、抗氧化、防衰老。但是维生素C致命的缺点有两个,一个不稳定,第二个不能透皮。现在也有很多科学家会对维生素C做一些结构的改变,把它接上一些子键来增强它皮肤的渗透性,这种可能会增加皮肤的渗透性,但是进入皮肤以后,它的键能不能断掉?然后释放出维生素C,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你再接上一个键,还是解决不了维生素C本身的稳定性问题,这两个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我们就在这个方面问过很多企业,他们都觉得如果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那在化妆品行业里是有前景的,维生素C虽然是很便宜的原料,但是很多产品都有加它。现在我看到的最高的含量,维生素C可以达到23%,我们现在做的维生素C的含量就1%。其实你浓度再高,堆在那里,并不能让它的功效发生,相反我们1%的在斑马仪上做出来它的美白功效已经是非常相当的。我们用普通的维生素C,通过我们的纳米技术,就让它的皮肤渗透性增加了,稳定性也显著提高。现在在化妆品领域,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把这些技术引流到化妆品里面是很有必要。因为化妆品行业概念性的东西比较多,技术的东西比较少。随着越来越多的药学、制药、制剂的人员转移到化妆品行业,我相信化妆品行业的科技含量会逐步地提升。因为我们所有的都是用数据说话,而不是宣称有什么作用。当然我们还可以做得跟多,可以利用纳米技术来解决化妆品当中一些功效成分的缺陷,包括稳定性的缺陷、透皮的缺陷,还有一些在组装过程中溶解度问题的缺陷,我觉得通过纳米技术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1645 2023-03-17
-
您这个载体的体内命运如何?有多少真正到达靶点?
我们仔细测了一些肿瘤里边的药物浓度,在肿瘤里边蓄积我们提高了几倍,没有几十倍的提高,但是它之所以疗效这么高,是因为它在肿瘤里边的分布非常均匀。举一个例子,比方我们把肿瘤球泡在我们的纳米药物的溶液里边,你会发现从里边到外边细胞都死了,这个肿瘤球泡下以后,很快肿瘤球就变酥掉了,你用夹子切片都切不了。但是如果我们去泡小分子药物或者是传统的PEG、PCR药物纳米药物,他们表面的一层的确细胞死掉了也会掉下来,但是里面还是很硬的,切片都没问题,所以药物的渗透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一点药物浓度,但它不是最重要。我们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到那个地方去,怎么让去了的药起作用才是最重要的。457 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