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发往生产转移,如何实现产业化?

药企战略
王波 2022-12-07
分享
黄迎春
0
1.和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在研发的开端,从研发工艺角度,就反复和药厂的QA、QC以及研发技术人员进行多方沟通,闭门造车的小试是没有意义的,上了生产线,剂量加大后生产工艺可能完全不一样。因此从研发时就得每一步都考虑生产线是怎么样的,和生产线的技术人员多次沟通、根据这个反过来设计工艺。
2.在研发上,最低的成本是一次成功。中国CDE审批的技术要求可能是全球最严,在研发时,最低的成本是一次成功。宁愿在前面细致和慢,但在这过程中又需要抢速度,因此对研发和生产管理的要求很高,这一块只能从技术成熟度去控制。
3.注重前期工艺。作为研发公司,中国审评高标准、严要求,FDA只关注工艺稳定性,国内除了在意上市后的稳定性,同时还关注整个产品的持续质量、工艺稳定性以及在研发时的特殊要求,这方面可能比欧美要求更多,如果做不到在这期间就需要不断找补,每找一次补,时间成本就上去了。因此在前期设计时,就要做好每一步的研究,这样才能保证审评速度更快。
4.在研发时就要兼顾研发成本和上市后的成本,对商业化后的成本进行控制。目前国内药企的投入研发成本差别不大,对于商业化后的成本控制就各有差异。规模和质量在前期就要考虑这是什么批量的,因为药厂100-1000升成本增加不多,但对单支样品来说,二者生产成本差距非常大,因此在注册的时候就需要考虑上市后的批量能否跟上,这时需要考虑集采之后你的成本。研发时批量大成本高,若批量小上市后一旦进入集采,如果出现变更极有可能耽误集采,因此在研发时就要兼顾研发成本和上市后的成本。
5.核查CRP企业资质。一些销售公司,或者没有太多技术积累的公司转型做MAH,风险较大 ,这时MAH需要让CRO、CMO 无缝对接帮助整个产品的研发和注册。MAH在选择CRO、CMO时,需要考虑最近三年的申报率,考虑国家有没有去核查此受托企业,因为不是每一家公司都能将产品做上市。
6.接受失败品种永远是存在的客观事实。这其中有技术原因、有政策和法规原因,但绝大部分都是政策原因。一些产品很努力但仍然无法成功上市,这时如何避免踩这个坑呢?在立项过程中要对受托企业进行细致的评估,要有专业的合作团队。一些销售团队想做MAH但不具备相应的经验和能力,更推荐这些企业找委托企业,因为一个药物失败2-3次的成本一定会比在委托企业上花的钱要多得多。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