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总能不能对也梳理一下,从第一次到现在第五次集采,有哪些差异?能否做简单回顾?

药企创新转型
王波 2022-12-06
分享
张廷杰
0
我就简单从几个方面根据我自己的认知来说一下。因为从第二批到第五批都是我们自己企业经历的。有普药品种、有常规品种、也有慢病品种,也有大的抗生素。“4+7”的时候,医保局当时是刚刚成立,当时纳入进去的产品,比如说像阿托伐他汀,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这类产品数量比较多的。比如说像扬子江的右美托咪定是独家的,还有包括海正的培美曲塞二钠是两家的,是独家一个中标的。但是从结果上看,当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声音,说这个降幅会很高或者很低。如果价格很低之后没有费用怎么办?但是,这种结果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在“4+7”执行之后,很快的一段时间之内就行了第一批的扩围。恩替卡韦,瑞舒伐他汀,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这几个产品实际上从第一次竞价到第二次在原有基础上又降了百分之六七十,这就是独家效应。再联想一下省级带量采购,大部分省份还是独家中标,所以就会呈现出一个结果,省级带量采购在独家中标的这种机制下,价格会击穿的很大。但是那个时候呢,大家对于一致性评价,尤其是头部企业是有很深的概念,但是大部分的自然人,尤其是想投产品的自然人和后面去投产品的企业,是持有一个观望的态度。当“4+7”的第一批全面落地的时候,看到了培美,右美托咪定,还有包括华海这些产品有收益。那么第二批集采,应该是2019年11月28号发的文件,就出现了限价,最多中标6家的规定,又出现了50%降幅、1.8倍和小于0.1元可以中标这三个平行的条件。也就是说从第三批到第五批,包括后面的第六、七批等等,我们目前国采的基准规则都是脱离于第二批过来的。但是第二批到第四批整体的限价,和原研的价格出现了一个相对来讲略低的情况。从代理这个市场角度来讲,第二批到第四批,实际上市场反馈的能代理的品种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大部分企业,实际上都是一个自然流,或者是企业一个常规的销售预期。第五批国采之后,由于国家局对于整个限价相对温和,所以第五批国采当中出现了一些,从代理角度来讲,比较适合品种:比如说头孢呋辛,左氧,氟康唑,乐卡地平,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氯化钾缓释片等等。实际上,集采从限价到延伸到企业的研发端到对产品的这样一个预期,并且第五批集采在6月22号的晚上,像美托洛尔这个产品当时还是四进三的格局,15/片,当天晚上就发了六家,所以说国采从上端延续的是研发和注册,从中间是对于国采的政策解读,往下游延伸的话是一个企业的战略和销售体系。所以我个人觉得随着国采的不断推进,尤其是第六批到年底就会到来,综合角度来讲,第六批的限价会不会像第五批这么高,也不好说。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