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在疼痛领域的研发都是想解决传统药物成瘾性的问题,也尝试过NGF、抗体这些方面,但是都失败了。熙源安健做疼痛领域,有什么差异化的策略?
疼痛领域
王波
2022-12-15
分享

刘富鑫
64
差异化从临床设计上,可能是适应症的差异化,适应人群的差异化,但是往前推应该更多的是分子的作用机上有没有差异化,它在PK上有没有差异化,它的药效上有没有差异化,才能更多地去临床转化。
如果要做差异化,我觉得第一点应该要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疼痛有两类,一类是伤害刺激疼痛,比如刀割伤、化学物刺激等等,另一类的是神经病因疼痛,如糖尿病足、带状疱疹、HIV等。 2021年的时候,其实国际社会已经对疼痛又加了新的分类,叫可塑性一次性伤害疼痛,第三种疼痛是在前两种疼痛无法解释的情况下产生的新疼痛。
第一种伤害刺激疼痛,它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外周伤害感受刺激器受到了伤害刺激,这个伤害刺激可以是炎症、化学物质、机械伤、物理灼伤。当产生刺激的时候,在外周伤害刺激感受器终端就会形成所谓的炎症“汤”,里面包含各种炎症因子,如NGF、TNF、pge2等。所以这些伤害刺激在前端的时候,如果想差异化,就只能是差异化引起这个疾病的病因是什么样子,我的药是不是针对某一种病因能够导致它。
第二种神经类的疼痛,用阿米替林等中枢调控抑制传输的药物。所以要做差异化,其实最先还是要找到差异化这个疾病的分类。
以NGF抑制剂为例,NGF抑制剂其实是个非常大的药物,礼来花了21亿美元,入组18000人,在2021年的时候,FDA 拒绝获批。我看了其中的数据,其实它可以做部分差异化的,如果能把引起RPOA这些人群区分出来是有可能上市的。
做了骨关节痛失败后,又转战做癌症疼痛,礼来做了100患者,里面有两到三个人出现了骨坏死,最终这个项目又停掉了。后面又开发成兽药,最终获批了。
所以差异化我觉得很简单,其实是你要找到最核心的点在哪里,是你的患者可以差异化还是疾病的程度可以差异化还是在前端的靶点就可以差异化,这样你的产品才能做出差异化。
临床异质性很强,同一个疾病,它的发病原因都是不一样的,哪怕有同样的表现,可能不是同样的疾病。比如AD和遗传痴呆症状有重合,但是发病机制不一样,很有可能在一些人群上都可以作为你的靶点来看,但是在药物研发的时候就要把这部分人给区分开,不然就可能失败。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
-
卡波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表现如何?
卡波姆总体来说分日化型和药用型。日化型像我们在日常的洗手凝胶里或者疫情期间用的消毒凝胶里,包括你用的高级化妆品里可能都含有卡波姆。药用级和日化级主要就是合成的形式不一样,一个含苯,一个不含苯。国内卡波姆主要是外用凝胶上,比如999皮炎平或者女性私护的产品,真正用在口服固体制剂里,在国内据我所知非常少,因为它比较难用,属于高端制剂,不好掌握。而真正口服型的卡波姆大部分是在印度,我们知道印度是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国家,印度他对于API的专利他不认可,他认可制剂的专利,所以一个新的API出现了,他通过不同的制剂技术,绕过专利壁垒,进行仿制。我们都做过一致性评价,你要没有高端的药用辅料,完全依靠原来的配方,那你肯定就会侵权,所以他就是用卡波姆绕过其他缓控释制剂的专利。所以卡波姆的市场在国内和国外还是不一样的,我们希望我们新合成的CP颗粒能占有一部分卡波姆71G 颗粒市场。0 2024-03-29
-
哪些高级辅料目前还没有国产替代品?
目前没有实现国产替代的产品还是很多,比如羟丙纤维素,虽然也有国产,但是基本上中高端市场全部是被国外的供应商垄断,这是一个方面。还有像高端的甘露醇,虽然我们国产甘露醇量很大,但是都是供应低端的。那么中高端像默克、日本富士、美国SPI的技术水平远高于我们,特别甘露醇是有晶型的,有个晶型叫Delta, Delta晶型目前来讲都是被国外垄断,但是最近好像有突破。我们中国的辅料现在药典登记的只有335种,我们在用的大概543种,北美大概有2, 000 种,欧洲大概有3,000多种,实际上有很多的辅料,我们可能听都没听说过,因为有很多剂型我们都没见过。包括我们现在一些高端微晶纤维素,其实国外的供应商占比也都是比较高的。还有一些像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羧甲基淀粉钠,虽然我们国内有些企业可以生产,但是竞争力还是偏弱一点,所以我们呼吁国内的企业多支持中国的辅料。0 2024-03-29
-
直服颗粒是否属于新剂型?其定义和特点是什么?
直服颗粒实际上他们在研发的时候叫无水吞服颗粒,像颗粒剂或者是干混悬剂,我们是要用水冲服,这种剂型也是做成颗粒,但是它的颗粒并不是冲水,它是放到你口腔内,直接利用你的唾液分泌量直接服用,这里面需要的就是掩味技术特别强,对辅料的要求也非常高,那它是不是一个新剂型呢?它至少是在颗粒剂下面的一个亚型,我认为它应该是一个新剂型。其实刚开始申报的时候是无水吞服,但是唾液里面也含有水,最后药监委员会最后批的时候我没参与,但是我认为应该是一个新剂型。0 2024-03-29
-
PLGA微球作为药物辅料的可行性及其在仿制药开发中的作用如何评估?
微球现在也很热,曾经好几家企业跟我讲你应该做这个,但是它属于高分子材料,我觉得它的表征方面其实也是比较难的。但是我觉得如果从仿制的角度来讲,国际上只要有微球上市了,并且这个辅料已经在药物里面使用了,我们作为辅料研发的人员,都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做这个产品的开发,这个应该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选题,我是比较倾向于成熟的,我是把所有已经上市的脂质体药物,但凡这些上市的药物里用到凝脂成分,我都把它研发了,我都把它登记了,我就为我们国家仿制这些药做准备,首先这是一个成熟的辅料,我们整个的目的是做产业化。但是如果是研发的话,要让企业接受一个新的辅料,确实要花很多时间推广,整个激活过程也蛮长的,不容易的,但是我觉得是值得的。我认为这个风险不大的,因为创新辅料其实挺难的,有时候我会建议不要做创新辅料,但是你刚才强调的是物理变化,我觉得其实PLGA微球做药物辅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0 2024-03-29
-
中药辅料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目前在中药里常见的还是原来老的辅料,特别是像我们做儿童药,好多都是清热解毒的,或者健脾、呼吸系统的,实际用的大部分都是传统的淀粉、蔗糖或者是麦芽糊精,而且好多中药,特别是儿童药,其实都是用传统摇摆制粒的方式来做,因为我们知道中药很苦,特别是小孩,他的口味和成人还不一样,对苦特别敏感。所以在传统的辅料面前你想做好掩味是比较困难的。像刚批的直服颗粒,通过微丸包衣的形式把API包进去,当然他都是用西药或者一些高端的辅料来做的。我们现在做的儿童制剂也是,传统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我们可以把它做到一点都不苦,但是我们不是用传统的麦芽糊精、蔗糖来配的,我们是用MCC、二氧化硅还有其他的来制粒,加上我们这种特殊的辅料,做成冰淇淋那样口感性状的。前一阵国家中药制剂发布新规,鼓励中药创新,实际中药里单体提纯是无法改变的,会涉及到萃取工艺、提纯的工艺、生产线变动,那你成本得非常高,工艺要求也很高。我们可以做二类新药,做制剂的改良、口感的改良、剂型的改良来提高中药口服的顺应性。而中药辅料的变更可能是一个中等变更,门槛可能会更低一点,在这方面能做到中药的创新可能落地会快、成本更低。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