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补充一个问题给耿老师,有人谈到就集采可能导致了药企的缩减,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医药企业会缩减多少?生存的业态会有哪些形式?

药企创新转型
王波 2022-12-06
分享
耿鸿武
0
其实这两年,生产化药的企业数量变化并不大。按照最新的药监局统计数据,现在有4300多家化药生产企业。不是说没有中标之后就有很多生产企业死掉了,至少最近十年的招标中,这种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二号文其实就是政策的导向,通过政策的引导,让集中度逐渐的提高。未来的整个的格局会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巨型企业的存在及中小型特色企业的存在,这两种方式基本都会有。我觉得天上的老鹰就是我们的巨型企业,地下一定会有小鸟,这是一个生态链。小鸟数量到底有多少?这个可能不好确定。美国三家公司占了95%的配送量,再看看他们的采购机构,美国有900家GPO组织,前10家是大的,另外还有890家都是属于小型的,但是都各具特色,这是一个生态环境的构建。我觉得企业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企业需要有的是企业思维,作为政策研究者和行业预估者,要有行业思维。行业思维和企业思维所思考的问题是不一样的。行业思考问题可能思考的是未来的20年,而企业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当下。如果多思考这种问题,只能是徒增担忧,是觉得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只有讲立足当下,撸起袖子大干,抓住今天最好的日子,才是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有的,不论多少企业你只要做那个剩下的那个企业就可以了,尽可能让自己先活下来。今天能够活下来的企业一定会成为未来中国医改政策红利的最大分享者。我也坚信一点,在中国医改成功的前夜一定会有很多的医药人会被迫离开这个行业。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参加直播的,到时候离开的不是你。争取活下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波:确实像耿老师说的,剩者为王。像印度的药品价格也很低的,印度的药企差不多一万多家,全球人民来养活他们,非洲、巴西,俄罗斯,欧美,都是他们的市场。如果只是依托国内市场,一方面像华海、联亚这种企业会成为巨头,也有做改良创新的,像珠海同益这样的小企业。因为市场是足够大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去走出,去争全球的份额,而不是仅仅在中国市场。耿:我觉得我对这个观点有点异议,我们不一定要抢国外市场。我们一个河南省相当于好多国家,四川省相当于好多国家,我觉得能把这些我们更熟悉的市场保障好,可能才是大部分企业的目标。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市场,需要头部企业去做更大的国际影响。如果小企业都想做国际化,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企业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战略去制定自己的策略,如果都去走国际化,一定不是今天企业所要选择的路径。
评论(0
登录后参与评论
    相关问答